《逆臣錄》:被消失的開平王常遇春後裔

广东 164℃ 0
摘要:常遇春,是明朝開國過程中一等一的功臣,其協助朱元璋,在大明帝國的建立中,立下了汗馬功勞。明洪武二年,常遇春率明軍攻克元大都,元順帝北逃。常遇春的死令明太祖朱元璋悲痛不已,他親自為常遇春在鐘山選擇墓地,追封其為開平王,諡號忠武,配享太廟,又命畫匠為常遇春繪製著有龍袍的坐像,造常遇春塑像於功臣廟,位列天下功臣第二。

常遇春,是明朝開國過程中一等一的功臣,其協助朱元璋,在大明帝國的建立中,立下了汗馬功勞。明洪武二年(1369),常遇春率明軍攻克元大都,元順帝北逃。這標誌著自隋唐之後就落入异族之手的燕雲十六州,再次回到中原政權的控制中。

在取得北征的巨大勝利後,明軍起兵回程,在當年七月七日,常遇春在柳河川(今張家口境內)暴斃而亡,時年僅四十歲。常遇春的死令明太祖朱元璋悲痛不已,他親自為常遇春在鐘山選擇墓地,追封其為開平王,諡號忠武,配享太廟,又命畫匠為常遇春繪製著有龍袍的坐像,造常遇春塑像於功臣廟,位列天下功臣第二。

常遇春龍袍像

常遇春在死後不足三十年,大明帝國在朱元璋的刻意引導下,數場大案爆發,無數人頭落地,開國元勳悉數被誅,囙此,後世有很多說法講到常遇春的早死,不失為一件幸事。不然在朱元璋誅殺元老宿將的屠殺中必然也不能倖免。而實際上這種說法有失公允,常遇春的早死確實倖免於難,但是他的子嗣們卻未能逃脫禍殃,常遇春的後代皆死走逃亡,以至於在明初開國元勳中,名位顯赫的開平王世系卻沒能延續下來,常遇春的後裔下落不明。在朱元璋專權的政治環境下,常氏家族在明朝初期統治中心的特殊地位,也决定了其悲慘的結局。

一、莫名而死的長子常茂

根據《明史.常遇春傳》記載,常遇春有兩個兒子,長子常茂、次子常昇。這在正史中有明確的記錄。但是在明初大學者宋濂為常遇春所寫的墓文中,曾記述常遇春有三個兒子,其三子名為常森,並且這三兄弟,名字都是朱元璋所起。但是《明史》中刻意抹去了常森的存在,可能其早亡或是其他不為人知的原因,都已經無從考究。

常茂

常遇春死後,在洪武三年(1379)長子常茂繼承父親的爵位,為鄭國公。洪武二十年(1387),常茂跟隨其岳父宋國公馮勝遠征遼東的元朝太尉納哈出。納哈出在經過元朝降臣的勸導後,决意投降。並設宴款待明軍,馮勝派藍玉及常茂前去接受納哈出投降。在宴席中,藍玉酒至興頭,就解衣要贈與納哈出,卻沒想到這是對方的忌諱。於是納哈出拒絕接受,並與其左右部下作胡語。明軍中有懂胡語者,急忙告訴常茂納哈出可能要跑。常茂大驚,來不及報告,急忙直接上前要拿住納哈出(直前搏之),納哈出見狀就要奪馬而逃。慌亂之下,常茂舉刀砍傷了納哈出的手臂,其部眾登時炸營,四散而逃。在之後經過馮勝的不斷安撫,才終於挽回局面,納哈出最終率全體部眾投降大明。

常茂

常茂本是馮勝的女婿,但兩人不和已久。在砍傷納哈出事件發生後,馮勝乘機將此事奏報與朱元璋,朱元璋命人將常茂押解回京。而常茂也告發馮勝“多行不法之事”,翁婿二人相互揭發。正中了朱元璋清洗功臣的下懷,於是馮勝被削去兵權,常茂本應被誅,但朱元璋念其是常遇春後代,發配到廣西龍州,于洪武二十四年莫名而死在龍州境內。

常茂再被發配邊疆之後,朱元璋對他仍心存戒備。包括在常茂死後,龍州曾發生土司家族爭奪繼位權的內訌問題,傳出常茂未死的傳聞。在處理動亂問題上,朱元璋便下達當地土司獻上常茂可免罪的旨意,又安排部隊進行圍剿,知道得知這只是傳聞,方才罷兵了事。

馮勝

從這件事可以看出,朱元璋對於常家,存在著很深的忌憚心理,包括利用常茂違反軍令從而發配,對這些身處高位的開國功臣,為維持其統治的穩定性,不惜的翻臉殺人,這就是皇權下的殘酷性。

二、被蓄意牽涉的謀反之罪的次子常昇

常遇春的次子名為常昇,在洪武二十一年,常昇繼承爵位為鄭國公。洪武二十四年,朱元璋計畫遷都長安,命太子朱標巡視,同時對陝西進行巡撫,各地公侯紛紛前往陝西覲見朱標,覲見的名單中,常昇還在列。緊接著在洪武二十五年,常昇同傅友德、王彌在河南、山西等地進行練兵。到了洪武二十六年,一干人等均被召回南京,此後不久,藍玉案爆發,常昇的生平,就此再無記載。

常昇是藍玉的外甥,而藍玉,則是由常遇春引薦給朱元璋的。囙此,在常遇春在世時,常、藍兩家的關係十分緊密。而關於常昇的死,正史中沒有詳細的記載,根據相關史料分析,常昇是死在洪武末年,被告發他是藍玉同黨,參於謀反,被株連而死。而在朱元璋所編撰的《逆臣錄》中,涉及到藍玉案裏,有關於常昇的供詞,但也是寥寥幾筆帶過,且是他人所述,並非是常昇本人供詞。

常昇

《逆臣錄》是關於藍玉案中所有犯人的供詞,藍玉案爆發于洪武二十六年二月初。自此開始,朱元璋開始大肆搜捕所謂的“藍黨”,前後殺了一萬五千餘人,加上之前的胡惟庸案,共殺了四萬五千人左右,這裡面,跟隨朱元璋幾十年的元老功臣被盡數清除。

藍玉案爆發後,朱元璋向天下頒佈了《逆臣錄》,該書中詳細的將主要人物的供狀編輯在案,關於常昇的罪名則是謀反,謀反的證詞,是下級軍官王城父子所供述,在他們的供詞中,身為鄭國公的常昇,曾秘密前往陝西三山,並在此密謀,組織人馬、收拾兵器,準備計畫謀反。

“有開國公等官,又在三山上商議,收拾弓兵要反!”---《逆臣錄》中王城供詞

朱元璋(影視形象)

藍玉案爆發於當年二月,而常昇則是在當年四月底被牽涉進去,成為了肅清藍黨過程中第二個高潮的中心人物。但讓人奇怪的是,這裡面也沒有常昇本人的供詞,按道理來說,如果常昇牽涉到此案中,必定會有詳細的記錄。但在關於常昇的供詞裏,常昇在“藍玉案”中的位置和對他的處置,都帶著模糊。

在藍玉被捕後,常昇並沒有被立刻抓進大牢,到了當年的四月初,他還被派往三山窯場視察,由此說明,藍玉的供詞裏,並沒有涉及到常昇。按照常、藍兩家的關係以及他們顯赫的軍功和爵位,常昇和藍玉是否同謀,應該是朱元璋最為關心的事情。但最終常昇被牽連了進去,主要的原因就是下級軍官王城的供詞,某種程度上,“坐實”了常昇意圖謀反。在《逆臣錄》多達數百人的供詞中,涉及到常昇的僅有王城父子二人,由此可見,常昇的被牽連,是被朱元璋蓄意擴大進去的,是朱元璋深挖“藍黨”而不斷株連蔓延的結果。

常昇(影視形象)

三、倉促而成的《逆臣錄》,正是朱元璋急於殺人的最好證明

《逆臣錄》成書于洪武二十六年四月,距離藍玉案爆發僅一個多月,在這幾十天的時間裏,完成了數百人的捕殺、刑訊、整理供詞等工作,這速度簡直快的不可思議。再加上裡面的供詞千篇一律、衝突百出,多數為酷刑之下的自我誣陷和誣陷他人之詞,可信程度之低,實在是一本倉促而成的及其拙劣的“冤案錄”!

為什麼會這樣說,原因如下:

1、《逆臣錄》中,藍玉案所牽連到“一公、十三侯、二伯”,這一公,自然指的是凉國公藍玉,如果把常昇算進去,應該是二公,按照常昇的爵位,既然是坐實謀反,朱元璋應該大書特書其罪行,但是結果是並沒有將他列為藍黨主犯,這裡面,除了常遇春家族的巨大社會影響力讓朱元璋不得不顧及之外,還有就是常昇的死應該是自殺,或者說是被賜死。

藍玉案

2、當時的情况是人人惶恐不可終日,生怕屠刀突然降臨到自己頭上。而與藍玉關係密切的常昇,也是有著無盡的恐懼和無奈。

按照朱元璋瓜蔓抄的手段,最大可能就是滿門抄斬,能為家人爭取一線生機的辦法,似乎只有常昇主動求死方可有效。事實上朱元璋對常昇的法外開恩,沒有對常家實行“滅三族”政策,正是常昇用自己死換來的結果。

3、另外,常昇的罪名來的莫名其妙,藍玉案爆發後,常昇仍在南京,並奉旨前往三山等處巡視窯場,這顯然是朱元璋的刻意安排,欲擒故縱之計。

三山是朱元璋修建孝陵等大型工程的磚瓦窯場。前文所提到的下級軍官王城,則是窯場的總監工,其手下不過是一些奴役、弓兵而已,而常昇在巡視時僅待了一艘官船,依照這些微不足道的力量,怎麼能謀反?

4、在該供詞裏提到了同夥景川侯曹震,當時在幾千里之外的雲南,依照當年的交通條件,常昇要謀反,卻找了一個如此之遠的同夥,簡直不可思議。這些供詞如此的荒誕不經,但卻能成為致常昇於死地的證據,實在是匪夷所思。

朱元璋

正因為如此,常昇的罪名顯得莫名其妙。如果說藍玉謀反還有一點影迹可循的話,那常昇在三山聚兵就真的是“莫須有”了。朱元璋心中也非常明白這一點,囙此,在處死常昇後,朱元璋並沒有將常家趕盡殺絕,常昇年幼的兒子常繼祖得到了被發配到臨安的寬大處理,在朱元璋的“惻隱之心”下,常家的才得以延續下去。

四、結語

常遇春的次子常昇所牽涉的藍玉案,導致常昇斃命,在軍中有著巨大影響的常氏家族被徹底消滅,從表面上來看,似乎是針對如常家這樣的軍人集團,實際上朱元璋是為了打擊消滅這種帶著外戚内容的覈心軍功大臣。在太子朱標死後,對於像常家這樣的覈心外戚軍功大臣,朱元璋意識到了潜在的危險,這種危險是朱允炆所不能駕馭和解决的,朱元璋這樣做的目的就是為了消除潜在的隱患,以確保在他百年之後,皇長孫朱允炆能够平平順順的執掌大明政權。而常遇春家族的興衰,也深刻驗證了在封建社會皇權高度集中下,所謂的情誼,根本不值一提。

評論留言

  • 熱心網友
    暫時沒有留言

我要留言

◎歡迎參與討論,請在這裡發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觀點。【所有評論需要人工稽核後才能顯示,請勿發佈垃圾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