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3年2月7日,楊虎城將軍的妻子張蕙蘭在西安病逝,享年88歲。鄉親們敬贈挽聯:賢妻良母敬老撫幼堪稱懿範,辛勞一生節烈奉獻功在國家。橫批是:無名英雄。這是對她偉大一生的最好概括。
老人在彌留之際,對兒女們說,既想葬到祖墳照顧婆婆,又想葬在丈夫身邊,就怕自己沒有資格進烈士陵園。子女們含淚說:活著的時候您不能跟父親在一起,死了一定要葬一塊。
於是,子女們向政府提出將母親葬入烈士陵園的請求,陝西省政府準予了他們的請求。這對活著時聚少離多、歷經磨難的夫妻,死後終於同眠一起,長相廝守。
新中國成立後,鄧穎超向主席、朱老總、總理等國家領導人建議,在陝西省政協裏給張蕙蘭安排個位置,好讓她後半生的生活有所著落。囙此,張蕙蘭成了陝西省歷屆政協委員,受到了國家領導人的敬重和厚愛。
一生默默無聞的張蕙蘭,不僅受到當地百姓的愛戴,更受到國家領導人的“特殊”關照,僅僅因為她是楊虎城將軍的妻子嗎?
與丈夫有關,卻也不全是。張蕙蘭的一生既平凡又無比偉大,“賢妻良母”這個詞用在她的身上最為恰當合適。
張蕙蘭小楊虎城12歲,1905年4月8日出生在陝西省蒲城縣,父親張養清是一名中醫大夫。在她10歲那年,回孫鎮娘家的楊母生了一場病,張養清為她治病。
10歲的張蕙蘭經常去送湯藥,乖巧的她深受楊母喜愛,摸著她的頭,歎息的說:“俺命苦呀,沒個女兒,要是攤上這麼個兒媳婦也好啊!”
張養清聞知後非常高興,他著人傳話給楊母:如果不嫌弃,那就攀門親吧!就這樣,雙方父母作主,定下了這門親事。此時的楊虎城正在陝西陸軍當兵,並不知道母親為他定了一門親事。
1916年,23歲的楊虎城與四川靚女羅佩蘭一見鍾情,不久後兩人便相戀結婚。羅佩蘭粗通文字,聰明伶俐,婚後一直隨軍行動,還學會了騎馬、射擊及護理傷患等技能,被官兵們譽為“巾幗英雄”“軍中花木蘭”。
1919年,楊虎城在作戰中負傷,去了孫鎮張養清那裡治療,這才知道母親早就做主替他定下了一門親事。與羅佩蘭感情極深的楊虎城連忙推辭,但張養清覺得這個少年英雄是值得女兒託付終生的人。
張養清願意讓自己的女兒當偏房,再加上楊母特別喜愛張蕙蘭,雖未過門卻經常將她接回家裡住,二人也開始以母女相稱。十分孝順的楊虎城遵從母意,回到老家與張蕙蘭正式拜堂成親,這一年張蕙蘭14歲。
按照成婚順序,張蕙蘭是楊虎城的第二夫人,但因她最早跨入楊家門檻,所以在楊家人眼裡,她才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正妻。
完婚後,楊虎城沒呆多久就返回軍營,張蕙蘭則留在老家侍奉老人。在之後的幾十年裏,夫妻兩人聚少離多,因為有張蕙蘭在老家照料,楊虎城才可以毫無後顧之憂的率部奮勇作戰。楊虎城的成就離不開張蕙蘭在背後默默的付出。
兩年後,由於長期鞍馬勞累,羅佩蘭病魔纏身,此時她也有了身孕,楊虎城便將她送到母親身邊。
然而讓楊虎城始料未及的是張蕙蘭的做法:
羅佩蘭剛進門,張蕙蘭就讓楊母坐在上席,讓楊虎城和羅佩蘭各為左右。待三人坐定後,她兩手交叉垂於左側,兩膝一躬,先向婆婆施禮,再向楊虎城和羅佩蘭各施一禮。緊接著,她端過熱茶,先給婆婆和丈夫各敬一杯,然後走到羅佩蘭身邊敬了一杯。
敬完茶後,張蕙蘭對羅佩蘭說:“吃了這杯茶,咱們就是一家人了。今天,當著娘和虎城的面,俺向你保證,從今往後,你佩蘭姐說向東,妹妹我不向西,你儘管吩咐好了!”
沒有吃醋、沒有爭風、沒有委屈,張蕙蘭把自己放在了偏房的位置上,把羅佩蘭真心的當姐姐來對待。
從此,張蕙蘭除了操持家務照顧婆婆外,又開始不辭辛苦的照顧病魔纏身的羅佩蘭。擔心羅佩蘭動了胎氣,端茶送飯洗衣服、倒洗腳水這些活都包在了張蕙蘭的身上。羅佩蘭身體稍有不適,她馬上讓小叔子楊虎榮(小名茂三)去請大夫。
在婆婆和張蕙蘭的悉心照顧下,羅佩蘭順利的生下一子,取名楊拯民。
1923年春節,楊虎城寄來一封家書,另附自己的照片一張。聰明的羅佩蘭從信和照片中發現丈夫有難處了,於是要前往軍營去幫他。
一番商議後,决定讓茂三留在家裡操持家務,張蕙蘭則陪同羅佩蘭一同前往榆林去找丈夫。兩個女人帶著三個月大的孩子,一路歷經艱難,走了一個月才見到丈夫。
原來此時的楊虎城受到當地軍閥的排斥,事業艱難,又患上了傷寒。羅佩蘭暗中訪來一為山西籍的大夫,開了藥方,服了藥後,漸漸康復起來。
將羅佩蘭送到榆林後,楊虎城想留張蕙蘭多住幾日,張蕙蘭卻說:不啦,天下不太平,得回去照顧俺娘。住了兩日後,楊虎城派人將她送回老家,羅佩蘭則留在了楊虎城身邊。
張蕙蘭把自己的愛毫無保留的給了楊虎城,愛屋及烏,她覺得照顧好婆婆、操持好家務,不讓丈夫分心,就是自己最本分的事情,其他的再無多想。
1926年春,吳佩孚部十萬大軍圍困西安長達八個月,楊虎城、李虎城率部堅守西安城。遠在老家的母親妻兒也遭到了連累,敵人派人四處搜尋楊母的下落,想抓住她們要脅楊虎城。
張蕙蘭帶著婆婆和4歲的拯民在渭北四處躲藏,長達半年多的時間裏,一家人忍饑挨餓、四處乞討;到了10月,馮玉祥、于右任帶來的救兵解了西安之圍,張蕙蘭才帶著婆婆和拯民回到三原縣東裏堡。
如果沒有張蕙蘭,楊母和拯民百分百會落入敵人手中;敵人再以母親和兒子要脅楊虎城,那最重孝道的楊虎城又該如何自處?
1926年農曆十月,羅佩蘭最終沒有熬過病魔的侵蝕,撒手人寰。臨終前,她拉著張蕙蘭的手說:我不行啦!咱倆同一個丈夫,世人說是情敵,我們卻像親姐妹。我死之後拯民、拯坤(女兒,1924年出生),就拜託你啦!”
驚聞妻子的死訊,楊虎城悲傷欲絕,扶棺痛哭。出殯這天,楊虎城親自披麻戴孝充當“孝子”,手拉纖繩走在前面,一雙兒女緊跟著他。為妻子披麻戴孝,即使放在今天也是一件驚世駭俗的事,但楊虎城打破了這一俗,足見他對羅佩蘭的用情之深。
喪事完畢後,一方面陷入失去愛妻的悲痛之中無法自拔,另一方面由於西安之圍造成4萬多人餓死在城中,楊虎城深感自責和內疚,便離開軍隊去了朋友家中,隱居起來,不願再出山受命。
于右任數次誠懇地致信楊虎城請他出山擔當重任,因念及家裡的老母和兩個幼小的孩子,楊虎城一時難以抉擇,便找妻子張蕙蘭商量。
張蕙蘭不說話只是一個勁的傷心落淚,經過丈夫再三追問,她才說:“俺哭爹看錯了人!以為你是軍中豪傑,沒想到這樣不成器!妻兒情長不能沒有,但不能誤了大事!西安餓死四萬人,為什麼?
你把脖子一縮,對得起誰呀?俺跟娘在外逃難,不就是讓你痛痛快快的幹一場嘛!你呢,仗打勝了,卻被自己打敗了!要是佩蘭姐在世,三言兩語就說定了。俺無能呀!”
勸將不如激將!妻子的一番話震撼到了楊虎城,他登時振作起來,斬釘截鐵地說:“好,我明天就出征!一家老小,全都交給你了!”
1927年2月9日,楊虎城離開家前往西安,出任國民聯軍第十路軍總司令。張蕙蘭和過往一樣,留在家裡操持家務,好讓丈夫可以毫無後顧之憂的去做大事。
這年冬天,楊虎城娶了年輕的女學生謝葆真。此後的時間裏,張蕙蘭與楊虎城一如既往的聚少離多,照顧家裡;謝葆真則陪同楊虎城四處征戰。張蕙蘭依舊是那個毫無怨言、默默付出的女人。
隨著日本對中國的狼子野心越來越明顯,戰爭隨時都有可能發生,楊虎城要移防河北,臨行前看著為兩個孩子忙碌的妻子,愧疚無比。張蕙蘭卻說:“有我呢,你就放心走吧!”
他們結婚已經快十年了,可因為長期的聚少離多,再加上楊虎城對張蕙蘭是感激更大於愛意,所以兩人一直沒有孩子,就連後來進門的謝葆真也為楊虎城生下了兒女。
雖然一直將羅佩蘭留下的兩個孩子視若己出,細心呵護撫養,兩個孩子也對她最親,但張蕙蘭內心也是不無遺憾。可她不會向丈夫要求什麼,而是傾盡心力的默默支持著他。
楊母看不下去了,在沒人的時候,對兒子說:“這些年來,蕙蘭可是盡心盡力啦!把拯民、拯坤拉扯這麼大,親生一樣呀!我這把老骨頭要是沒有她,也許早就入土啦!她越賢慧,我就越覺得對不起她。進門這麼多年了,連個娃都沒懷上。”
聽完母親一番話,楊虎城也覺得自己虧欠妻子太多,於是對張蕙蘭的關懷多了起來。1931年,張蕙蘭在長巷公館生下一子取名楊拯仁。西安事變後,楊母責備楊虎城放了蔣介石就是放虎歸山,一氣之下大病不起。
張蕙蘭既要照顧婆婆,又要忙著家裡的事,還要照顧丈夫,無暇顧及親生兒子拯仁的生活起居。孩子患了猩紅熱好幾天了,她一直沒有發現。結果,等送到醫院的時候,已經晚了,5歲的拯仁剛送到醫院就斷了氣。
這次的打擊對張蕙蘭來說太過於殘酷,使得她精神失常了。楊虎城行動受到限制,無法帶她去外地醫院治療,蔣介石又設計了一個“牢籠”,派他出國去考察。
臨行前,看著傻呆呆的坐在椅子上,精神錯亂的張蕙蘭,楊虎城止不住淚流滿面。他一邊流淚一邊對著妻子鞠躬致歉:“蕙蘭呀!就這樣走了,虎成對不住你呀!”此時,曾經叱吒疆場的虎將已經是虎落平陽,無可奈何。
楊虎城將正在北平讀書的長子拯民叫了回來,安排他帶張蕙蘭前往北平,並囑咐一定要照顧好母親和妹妹拯坤。12月2日,楊虎城從國外回到南昌後就被蔣介石囚禁,夫妻再無緣相見。
去了北平後,張蕙蘭清漸漸恢復了過來,她們又回到了西安。丈夫被囚禁,家四周都是監視的國民黨特務,保護好孩子成了她最操心的事情。張蕙蘭不止一次的對孩子們說:“不要隨便跟外人交往,不比從前了,小心被狗咬著!”
1937年冬,15歲的長子拯民對母親說自己想當八路軍,張蕙蘭對此十分支持和鼓勵。虎父無犬子,楊拯民參加八路軍後,訓練十分刻苦,胡喬木和馮文彬十分滿意:好樣的,有你爸爸那股志氣。
1943年10月,楊虎城將軍的母親憂鬱病逝,張蕙蘭替丈夫操辦了老人的喪事。謝葆真和楊虎城育有五女二子,出國前,他們將四個女兒留在了外婆家,帶著7歲的兒子拯中一同出國,後來一家三口一起被蔣介石關押。
外婆家的生活越來越困難,加上老人上了年紀身體越來越差,張蕙蘭便把四個孩子接到自己身邊,又像撫養拯民和拯坤一樣,悉心的撫養他們成人。
除了精心撫養丈夫的孩子,張蕙蘭還將生活沒有依靠的羅志鈞一家(羅佩蘭的妹妹)接到家中居住,又將楊虎城胞弟楊虎榮的兩個兒子拯晋、拯湘接到身邊,撫養成人。(兩個孩子的生母早逝,繼母動輒打罵,張蕙蘭便將他們接到自己跟前)
張蕙蘭一直渴望丈夫能够歸來,一家團聚。雖然自從楊虎城被關押後,各界人士紛紛要求蔣介石釋放他,但蔣鐵了心不打算放過扣押過他的這位虎將。1949年8月,楊虎城和一起被關押的兒子楊拯中被國民黨殘忍殺害。妻子謝葆真,早在1947年,因長期受折磨而病死於楊家山監獄。
噩耗傳來,張蕙蘭悲憤之下舊病復發,好幾天不能進食。稍有好轉後,便拄著拐杖去西安城外為丈夫尋找墓地。這個看似柔弱,卻無比堅強的女人,在長安縣韋曲鄉杜工祠西側買了一塊地,來安葬丈夫。
1956年,楊虎城將軍被追認為革命烈士,政府將他的陵墓改名為“楊虎城烈士陵園”,交由政府管理。
楊虎城將軍一共有四子六女,與張蕙蘭的四子楊拯仁在5歲時夭折;與謝葆真的二子楊拯中和幼女楊拯國(獄中出生)與父親一起慘遭毒手,三子楊拯亞早夭。其他的六個孩子,都非張蕙蘭親生,卻都是她一手撫養成人。
正因為張蕙蘭的善良、賢淑、孝順,所以受到了當地百姓的尊敬和愛戴,也受到了國家領導人的厚愛和特殊照顧。也正因為她無怨無悔的付出,楊虎城將軍才可以全身心的投入到救國救民的大業當中去。
楊虎城將軍的功勳裏,有一半是屬於妻子張蕙蘭的,她是真正的賢妻良母的楷模。
評論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