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銀子真實面貌:“渾身”牙印,黑不溜秋,掉地上都認不出來

甘肃 174℃ 0
摘要:在“流通手段”的職能方面,銀兩常常以“碎銀子”的形勢輾轉於人們之間,而完整的一兩銀子,足够一個四口之家吃上一年的大米。可想而知,碎銀子幾經易手,一來二去就會受到磨損,體積較小的碎銀掉到地上,很難找得回來。古人的心思不在銀子上面,不會隨身帶一條手帕,更不能時常把身上的碎銀子拿出來擦一下,所以古代的那些銀兩,經過一段時間之後,銀兩就像黑黑的煤球一樣,掉在地上都沒人注意。

相信很多朋友都看過電視劇《鐵齒銅牙紀曉嵐》,王剛老師飾演的貪官和珅的形象十分深入人心,他每當在酒樓吃完飯之後,都會擺出一副笑眯眯的表情,然後闊氣地甩給店小二一枚白花花的銀錠,其土豪的本質暴露無遺。不過,雖然和大人扔銀子的動作毫不拖泥帶水,但是我們這些電視機前的觀眾卻在暗暗思考:白花花的銀子真招人稀罕,要是我的該有多好。

銀兩是中國封建時期流通的貨幣之一,它始於漢代,歷經千餘年,直到明清時期,才逐漸成為主要的流通貨幣。到了清朝末期,銀兩還有虛、實之分,“實銀兩”是指實際流通的白銀,通常指銀錠。《水滸傳》第四回寫道:趙員外取出銀兩,教人買辦物料。而“虛銀兩”則是一種記帳貨幣,雖然有一定的含銀量,但是卻沒有實物,如近代時期上海的“規元”和天津的“行元”。

因為銀子以“兩”為計量單位,所以我們習慣稱其為“銀兩”。可是在歷朝歷代,銀兩、黃金、銅錢之間的兌換比例卻不盡相同,始終沒有一個相對穩定的數據。通常情况下,一兩白銀可以兌換1000文銅錢,可是到了鴉片戰爭的時候,一兩白銀卻可以兌換1600餘枚銅錢,兌換比例會隨著國內形勢水漲船高,甚至在咸豐帝以後,一兩銀子都可以兌換2200文銅錢。

可是,無論是金子還是銀子,本質上都是一種貴金屬,根據當今市場價可知,金、銀都是稀罕物件,非大戶人家不可擁有。古代的銀兩作為貨幣,有著4種不同的制度職能:價值尺度、流通手段、貯藏手段、支付手段。在“流通手段”的職能方面,銀兩常常以“碎銀子”的形勢輾轉於人們之間,而完整的一兩銀子,足够一個四口之家吃上一年的大米。

另外,1兩銀子不等同於1枚銀錠,銀錠別稱“元寶銀子”,有固定的重量,分為1兩、2兩、5兩等。為了方便交易,老闆們經常找來專門人士將銀錠剪碎,轉化為“碎銀子”,與此同時,他們還往往隨身攜帶一個小小的秤,用來隨時稱量碎銀子。可想而知,碎銀子幾經易手,一來二去就會受到磨損,體積較小的碎銀掉到地上,很難找得回來。

不知大家注意到沒有,古裝電視劇中的人們拿到碎銀子之後,經常用牙咬一口,不但要掂量掂量,還要試試口感。其實這並不是壞毛病,而是有科學道理的,那時候沒有驗鈔機,為了辨認真偽,軟軟的銀子咬一口會出現牙印,這就直接導致了銀子上滿是牙印,宛如一個被嚼過的口香糖,麻麻賴賴的。

最後,銀兩容易氧化,現在的一些銀飾品表面經常會氧化發黑,銀兩更是如此。古人的心思不在銀子上面,不會隨身帶一條手帕,更不能時常把身上的碎銀子拿出來擦一下,所以古代的那些銀兩,經過一段時間之後,銀兩就像黑黑的煤球一樣,掉在地上都沒人注意。

标签: 白銀 貨幣 黃金

評論留言

  • 熱心網友
    暫時沒有留言

我要留言

◎歡迎參與討論,請在這裡發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觀點。【所有評論需要人工稽核後才能顯示,請勿發佈垃圾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