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安徽省的最北部,有一個縣城叫做碭山縣。它處於黃淮海平原之上,與周圍的4省7縣接壤:與安徽省的蕭縣,河南省的虞城、永城、單縣,山東省的單縣,江蘇省的豐縣相接壤。境內隴海鐵路、310國道橫貫碭山縣城,黃河故道和故道大堤遺址穿過碭山北部鄉鎮,東西長44千米,南北寬28千米,碭山縣平均海拔約48米,總面積達到了1193平方公里。
至於碭山縣這個名字的來歷,我們可以從許慎的《說文解字》中看出,裡面提到過:“碭,文石也。”在何晏的《景福殿賦》中也曾提到:“墉垣碭基,其光昭昭。”再有就是《淮南子·本經訓》中提到:“玄玄至碭而遠照。”由此可見,“碭”是一種岩石的名字,這一種岩石上面有花紋,而且發亮,寓意著美好。後來,“碭”這個字就成了行政區的專名。
碭山有文字記載的歷史大約可以追溯到西周初期,大約西元前1000多年。那時的碭山在宋國的統治之下,戰國中期宋國曾在這裡設定碭郡(此後碭山便以芒碭山為名)。雖然後來碭山曾經幾度被楚、吳等國掠走,但是宋國在碭山設立的碭郡行政區卻為後來秦朝在這裡設定碭郡奠定了基礎。
秦朝統一六國後,將天下分為三十六郡,其中碭郡便是在宋國的碭郡和楚國碭郡的基礎上設定的。《辭源》說:“碭郡,秦置,以碭山名,治碭山。轄境相當於今河南開封以東及商丘,山東金鄉、單縣、安徽碭山(當時屬於下邑)、亳州等地。”
漢王劉邦即位,革除碭郡,將碭山劃分給彭越的梁國(治今碭山縣城東毛李莊),東漢靈帝時期又恢復碭郡,仍治今碭山縣城。魏晋南北朝時期的碭山隸屬徐州。明版《碭山縣志》說:“魏廢梁國,以縣隸徐州。”清版的《碭山縣志》也有此種說法:“魏廢梁國,以碭縣隸徐州。”
南北朝時期的宋,重新設定了碭縣,南齊時候廢除,後北魏複置碭郡,北齊又廢碭郡、碭縣,設定安陽縣。
西元598年,隋朝時期,把安陽縣改成了碭山縣,從此以後,碭山縣又被換過幾次歸屬地,但這個名字卻沒有再改過,一直在沿用。到了唐代,碭山縣大體上一直歸屬那時的宋州,西元889年,碭山縣歸屬了輝州,到了後唐,又把碭山改成了單州管轄,這個行政區劃一直到五代時期結束後才有了變化。
宋元時期,碭山縣的行政區劃沒有發生太劇烈的變化,宋代主要歸屬單州管轄,元朝時期碭山屬於河南江北行省,曾因洪水淹沒被併入單縣,後來又重新設定。
明清朝時期碭山隨徐州改屬中書省,清朝時期的碭山屬江南承宣佈政司徐州。後徐州昇為府,碭山屬徐州府。民國時期碭山一直歸屬為徐州。
1946年,碭山解放,碭山屬豫皖蘇解放區三專區。到了1949年1月,這時候碭山屬於當時的中原行政區商丘專署,1949年10月,又把碭山歸屬於皖北人民行政公署宿縣專署。1950年2月,把當時的碭山縣民主政府改成了碭山縣人民政府,1952年,碭山縣被劃歸江蘇省管轄。1955年2月21日,又將碭山縣劃入安徽省管轄,直至今日。今天,碭山縣總人口約100萬(2018年),下轄13個鎮。
評論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