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吳四大都督,周瑜、魯肅、呂蒙、陸遜。這四比特,只有呂蒙後世名聲不顯。但看他戰績,白衣渡江明明很牛好不好?他可是直接滅掉關羽,奪回荊州,拓展了東吳的生存空間的狠人。
要是這麼想你就錯了。呂蒙滅關羽奪荊州,是東吳最嚴重的一次戰畧失誤。甚至直接導致了三國中吳國和蜀國幾十年後先後被滅的悲慘結局。諸葛亮更是直接受害者,隆中對破產,只能六出祁山也無力回天。
那麼,呂蒙究竟犯了什麼錯呢?
一、借荊州的由來
他破壞了前任魯肅苦心維持的孫劉聯盟。面對人口、地盤明顯佔據優勢的曹魏,只有合則兩利,分則兩害。
魯肅並不是老好人,反而是三國期間,戰畧眼光可以與諸葛亮、司馬懿等人匹敵的高手。他為何死前還牢牢維持孫劉聯盟?因為真的打不過曹操啊。
1、借荊州的由來
赤壁之戰後,劉備找孫權結算打工費。想用荊州抵扣。這件事,孫權舉棋不定,周瑜、呂範等將領勸孫權扣留劉備,還結算啥費用?做掉他們老大,地盤也是我們的。
這是什麼思維?這是黑社會幫派思維。不具備任何戰畧眼光。
後世主席有句經典名言:“存地失人,人地皆失;存人失地,人地皆存。”
無論是反圍剿還是解放戰爭打退蔣介石的重點進攻,他都把這條貫徹到底。
他為啥這麼做?地盤重要麼?重要,但最重要的還是當前的形勢和手頭的力量。你力量不足以守住這塊地盤,那麼這地盤就不是利益,而是燙手的山芋。
孫權有能力守住荊州嗎?沒有啊。前有曹操虎視眈眈,後有劉備惡狗撲食。你不把荊州給劉備,他就能給你搞個天翻地覆,然後甩手走人。而把這塊地給了劉備,就拴住了劉備的一部分力量,讓他幫著你對付曹操。
這就是魯肅的邏輯。和幾千年後主席的邏輯不謀而合。
後備詣京見權,求都督荊州,惟肅勸權借之,共拒曹公。曹公聞權以土地業備,方作書,落筆於地。
曹操聽了這句話,驚得筆落於地。這是對手對此最大的褒獎。因為他知道孫劉聯盟至此再也無法拆開了。就憑這一點,魯肅就是四大都督戰畧眼光最高的人。
二、拆荊州——魯肅不是一味遷就劉備
後來破落戶劉備借了荊州,又入蜀打下了益州,徹底抖起來了。隱忍了二十多年,終於走向人生巔峰。
孫權請劉老闆買單,歸還荊州中的長沙、零陵、桂陽三郡。財大氣粗的劉備已經不鳥孫權了,决心賴帳,執意不肯。
孫權一看,劉備這是膨脹了啊,還得我教你做人。於是派呂蒙率軍進取,長沙、桂陽二郡望風歸附,唯有零陵太守郝普堅守不降。
劉備得知,决心和孫權掰掰手腕,親自引兵五萬從成都趕回警察坐鎮,派關羽率軍三萬爭奪三郡。孫權也從秣陵進駐陸口,派魯肅率領一萬人屯守益陽,和關羽對抗。
雙方大戰一觸即發。
魯肅還是不想破壞戰略聯盟,他知道:打很容易,收場很難。
於是邀請關羽見一面,提出各自將兵馬佈置在百步以外,只有將軍們各帶單刀赴會。魯肅做出决定後,他部下將領心說人家是斬顏良誅文醜的關二爺,您去不是送菜嗎?勸魯肅不要輕蹈險地。
魯肅這時候顯露出他有擔當的一面,他說:“事到今日,應該把話說清。劉備辜負國家,是非尚未論定。關羽又能怎麼樣呢?”毅然赴會。這就是著名的單刀赴會。不同於演義,實際上單刀赴會的恰恰是魯肅這個文弱書生。
會上,魯肅關羽唇槍舌劍,僵持不下。
關鍵時刻,還是曹老闆給兩位解了圍。
曹操率大軍進攻漢中,劉備一看,再搞下去我變成前後受敵啊,算了,我劉皇叔做人敞亮,怎麼可能貪你的荊州?派人跟孫權講和。
雙方議定,以湘水為界,平分荊州。江夏、長沙、桂陽三郡屬孫權,南郡、武陵、零陵三郡屬劉備。孫、劉休兵罷戰。史稱“湘水劃界”。
從荊州雙方反復爭奪,又最終罷手,可以看出曹操始終是壓在孫劉頭上的大山。曹魏和孫劉的實力對比一天不變,孫劉就只能合起來對付他。對這一點,劉備是有充分的認識,所以,關鍵時刻,保持了克制,孫權卻不然,心裡一直覺得不但荊州是俺的,益州要不是你大耳賊施了詭計,也是俺的。那漢中,也是俺的。孫權內心其實已經被嫉妒啃噬得快要破碎了。
這也給後面背盟留下了隱患。
在合作的大前提下,雙方進行爭奪。可以說是鬥而不破。但任何一方不具備單獨打敗曹操的實力情况下,雙方還得老老實實合作。
三、關羽攻襄樊,意義非凡
隨著曹操戰略性放弃了漢中,劉備獲得了漢中、益州、一半荊州。聲威大振。
1、關羽為何打襄樊?
而關羽為何被尊為三國名將,就在於他幾乎打下襄樊。
你可以說他待人傲慢,性格有缺陷,但關羽確實是少有的將才,水陸兩栖作戰能力超强,同時,具備戰畧眼光。他為何要打襄陽樊城?
1)曹魏集團始終是劉備集團的頭號大敵。
2)不破襄樊,荊州沒有戰畧緩衝。
3)一路從漢中出兵,一路從荊州出兵,這就是諸葛亮當年設計隆中對時的最佳方案。雙輪驅動,不斷侵蝕曹魏地盤。最終實現以弱勝強。
2、襄樊為何這麼重要?
我找了個地圖,大家可以看到。
1)襄陽是北方大軍南下的起始點
如果一支北方大軍沿著襄陽從陸路南下,它可以從襄陽南下,經過荊山和大洪山之間的宜城通道,可以直達荊州,進入江漢平原。這就是關羽為啥要打下來的原因。
如果一支北方大軍沿著襄陽從水路南下,它可以沿著漢江(漢水)順流而下,直達漢口(江夏),匯入長江。
然後居高臨下,沿著長江,就能到南京、蘇杭。
而所謂的長江天險,就能借助上游之利,輕鬆破解。關羽沒拿下游的江夏開刀,而是直奔襄陽樊城而去,擺明了目的就是要曹魏好看。
而他通過樊城大戰,牢牢將曹仁困死在樊城內,又通過水淹七軍,幹掉了來援助的於禁龐德的七軍。期間經歷了野戰、馬戰、步戰、水戰、陣地戰、地道戰、塹壕戰、心理戰、間諜戰、氣象戰,可謂精彩紛呈。
七軍被破,許都震驚,許都以南的諸多山賊紛紛遙受關羽印號,拜關二爺為新老大。甚至連曹魏的正規官員荊州刺史胡修、南鄉太守傅方也投靠了關羽。關羽的聲勢一度威震華夏。
2)襄陽還是南方大軍進入北方的重要節點
襄陽被南方軍隊佔領了,也可以順利進入北方:從襄陽北上,到達南陽盆地,這時有兩條路可選擇。一路偏西北,過了魯山縣,就可看到洛陽;一路偏東北,穿過伏牛山和桐柏山的通道,就可進入中原,看到許昌。
曹操嚇得要遷都。就是因為襄樊的戰畧意義。打下襄樊,他關二爺就可以選擇打洛陽還是打許都,真的要興複漢室了。
可以這麼說:孫劉聯盟共守長江以南地盤,現在關羽費盡洪荒之力,打破了曹魏的南方防線,在襄陽撕出了一個向北的缺口。對應的孫權集團,應該選擇什麼?
當然是跟進啊,趁著關羽在西方吸引敵人火力,要麼選擇中路出擊,從長江中游向北進攻合肥,要麼選擇右路出擊,從長江下游向北攻佔徐州,總歸就是將戰線推進到淮河一線,一方面可以搶佔大批地盤;一方面讓曹魏首尾不能呼應,策應關羽大軍。
有人說,孫十萬不敢啊,因為合肥有張遼啊。可是當時,於禁被擒後,曹操已經特意調張遼援助徐晃、曹仁了,合肥空虛啊。
3、劉備集團的最終目的是什麼?
打下襄樊,關羽會繼續怎麼走?修養幾年後,不會和東吳搞事,因為他需要打下洛陽,控制住洛陽,則關中就成為孤地,和中原割裂開來。劉備則繼續北上關中,雙管齊下,必克關中。
攻克漢中後,劉備所有地盤連成一片。關中、巴蜀、荊州、才算大勢已成,居高臨下,徹底掌握面對曹操的主動性。這就是當年秦國對六國的翻版。
三、呂蒙的歪主意顯示了他和魯肅巨大的戰畧眼光差异
呂蒙面對關羽的高歌猛進,其實是羡慕嫉妒恨的。他選擇的不是策應關羽,而是在關羽大勝曹操時,背後捅盟友一刀。
密言於權曰:“且羽君臣矜其詐力,所在反覆,不可以腹心待也。今羽所以未便東向者,以至尊聖明,蒙等尚存也。今不於強壯時圖之,一旦僵僕,欲複陳力,其可得邪!”
可以這麼說,從始至終,呂蒙的假想敵就是劉備集團。他居然要聯魏抗劉。這和前任魯肅的戰略構想是完全背道而馳的。
吳國自己國力值算1.5,呂蒙居然要聯絡國力值是7的魏國,攻打國力值是1.5的蜀國。這就是戰畧上的失誤。為啥?你滅了關羽,劉備不找你麻煩?最後你們兩個弱雞內耗,旁邊强大的魏國看笑話。這是什麼神仙思路?
你即使贏了劉備集團,獨佔長江防線,自己的實力也守不住啊。
戰畧就是這裡體現出來,戰畧高明的如魯肅,諸葛亮都能意識到這一點。不管是諸葛亮的隆中對,還是魯肅的三分天下說,都提到了曹魏才是共同面對的敵人。而其餘兩者,只能聯合才能共存。
劉備集團在戰勝曹魏之前,都不會以孫吳為主要目標。
孫權據有江東,已曆三世,國險而民附,賢能為之用,此可以為援而不可圖也——《隆中對》諸葛亮
聽了他的歪主意,老闆孫權傻眼了,這是要調整國策啊。
他問了句:
權曰:“今欲先取徐州,然後取羽,何如?”
這就是我前面說的,關羽在西邊向北攻襄陽,孫權在南邊向北攻徐州。南北夾攻,讓曹操首尾不能顧。
為啥孫權老是惦記著打徐州?打江淮一線?自古有句老話,守江必守淮。
長江作為天塹,在中上游水流較湍急的地方是可以這麼說的。而到了中下游,長江水流變緩,沿途有很多地方都可以作為北方大軍渡江的渡口。
我找個沒人的渡口渡過長江天險,然後抄你的後路。你能耐我何?怎麼避免這種情況?向北推進,拿下淮河以南地區。給南方留下足够的戰畧緩衝區。
江淮水網可以層層阻擊北方政權。
守住淮河意味著豫州、徐州變成戰畧緩衝區,極大削弱了北方進軍速度,給南方政權集結兵力以時間。
這裡的關鍵,就是合肥。為啥?合肥邊上有巢湖。北方軍隊可以在這裡訓練水軍,然後沿肥水南下,直擊長江。曹操和孫權幾次濡須大戰,都是在此基礎上開展的。
如果打下合肥,將戰線推進到淮河一線。東吳水軍可以自由在淮河上巡遊,從西到東,汝水、穎水、渦水等等幾大水系匯入淮河。甚至可以沿著穎水打到許都。和關羽會師與曹魏首都,豈不妙哉?
可惜,呂蒙不這麼想。他首先承認,徐州合肥等地咱們可以拿下。但守不住。
對曰:“今操遠在河北,撫集幽、冀,未暇東顧,徐土守兵,聞不足言,往自可克。然地勢陸通,驍騎所騁,至尊今日取徐州,操後旬必來爭,雖以七八萬人守之,猶當懷憂。
而他的主張還是一條:
不如取羽,全據長江,形勢益張,易為守也。”權善之。
佔據整條長江防線,守住長江。
四、為何孫權呂蒙陸遜等人都要守?
可以看出,呂蒙想來想去,都突出了一個字:守。
他打下徐州等地也是說守不住。打下關羽的荊州容易守。從頭到尾,說的是個守。
為何守?
因為東吳集團從上到下,從孫權到大臣們都已經喪失了進取心。
1、孫權已無鬥志
孫權在上次攻打合肥時,被張遼嚇破了膽,雖然才二十多歲,已經不想北伐統一天下了。只想著偏安。看看當年張遼破孫十萬的描寫,可能留下了心理陰影。
平旦,遼被甲持戟,先登陷陳,殺數十人,斬二將,大呼自名,沖壘入,至權麾下。權大驚,眾不知所為,走登高塚,以長戟自守。遼叱權下戰,權不敢動,
2、淮泗集團也無心北伐
在上一篇文章中說過,孫權的班底是淮泗集團。為何說生子當如孫仲謀?比比孫權曹丕,會發現曹丕犯了當領導大忌。孫策還是孫堅,起家過程都從江淮地區助力甚多。
(孫)堅又募諸商旅即淮、泗精兵,合千許人,與(朱)俊兵力奮擊,所向無前。——《三國志·孫堅傳》
孫策從袁術那裡討回的父親舊部以及招募的兵卒卻大多來自淮河、泗水一帶。淮泗集團人才濟濟,程普、韓當、黃蓋、周瑜、周泰、蔣欽、呂蒙、甘寧等。淮泗地區是他們起家的地方,他們這些淮泗舊部為啥對回老家不感興趣呢?
因為孫權在江東喂飽了他們。
孫權命淮泗集團將領討伐佔據土地人口的山越、宗部勢力,讓淮泗集團在戰爭中獲得功勳和大量土地部曲,勢力在這一過程急速膨脹。經過多年的經營,淮泗集團已經在江東紮下根來。
他們的利益已經在江東而不在淮泗之間了。而熱衷於和江東本地集團進行利益爭奪,卻不敢面對曹操大軍。這可能就是當時的內卷吧。
3、江東本地氏族怎麼可能北伐?
江東本地氏族當然更不願意北伐,陸遜積極幫助呂蒙背刺關羽,就是想穩住江東地盤。北伐不是替別人火中取栗?他們才不願意幹。
所以,呂蒙製定策略,孫權立刻點頭,陸遜全力配合。偏安格局已成。
當然,呂蒙的戰術執行還是很好的,白衣渡江,安撫荊州,做得很完美,可惜再完美的戰術勝利也抵不上戰畧的愚蠢。
五、後果
關羽死,劉備不能接受結義兄弟這麼窩囊被弄死,也對喪失了荊州這個北伐據點無比痛心,不顧諸葛亮勸阻,執意和孫權再戰一場,最終夷陵慘敗。
其實,這只是兩敗俱傷。白白便宜了曹操。
我們可以假想一下:如果孫權能策應關羽,那麼關羽可能和曹魏在襄樊周旋,而東吳直取合肥、徐州,他最擔心的守不住問題,到時也會迎刃而解,因為第二年曹操就病死了。很有可能戰線就維持在淮河一線了。
那樣,曹魏基本無法一統天下了。諸葛亮的隆中對就此封神。
只是可惜沒有加入,歷史只獎勵那些勇往直前的人。只是可惜了諸葛武侯,明知不可為而為之,留下了千古遺恨。
而偏安最終都沒有好下場,看看晋朝後來六路攻吳,多點開花,蜀國已亡,你東吳佔據長江全線又能怎麼樣呢?守得住嗎?只可歎東吳君臣戰畧眼光短淺,錯過最佳反攻機會,最終導致蜀國、吳國全部被滅,可歎可恨。
評論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