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劉邦定都長安的謀略相比,劉備定都成都其實是一個戰畧敗筆

四川 114℃ 0
摘要:劉邦稱帝之後,都城選定在洛陽。因為劉邦想要學周朝,以洛陽為天下的中心。漢朝應該入關在那裡建都,這樣關東即使發生戰亂,關中也可保全;建都關中,就等於掐住了天下的咽喉。史書記載,聽張良說完之後,劉邦當天就出發西行,選擇定都關中。當初,劉邦為了拉攏力量對抗項羽,封了好多個异姓王。從事後看來,劉邦君臣選擇建都長安的決策是正確的。為什麼說蜀漢定都成都是個戰畧敗筆?

劉邦稱帝之後,都城選定在洛陽。因為劉邦想要學周朝,以洛陽為天下的中心。但是不久,婁敬勸劉邦,大意是說:周朝是以德服人,洛陽居天下之中,方便諸侯來納貢;而你漢朝是以力奪天下,形勢與周大不相同;原來秦國的關中之地,四面有山,內有大河,很牢固;即使天下有變的話,也可以募集百萬之眾;而且關中土地肥沃,堪稱天府之地。漢朝應該入關在那裡建都,這樣關東即使發生戰亂,關中也可保全;建都關中,就等於掐住了天下的咽喉。

幾年以後,張良也勸劉邦說:洛陽周圍太小,方圓不過百里,且四面受敵,不是用武之地;關中則沃野千里,可以三面而守,一面向東制衡東方諸侯;天下有變,也足以主動控制,婁敬說的很對。

史書記載,聽張良說完之後,劉邦當天就出發西行,選擇定都關中。

漢朝選擇都城,為何如此擔心天下有變呢?

婁敬和張良兩人的建議中都提到了一點:定都關中能進退自如,可以控制東方諸侯。這個出發點主要是基於漢初的天下形勢。

當初,劉邦為了拉攏力量對抗項羽,封了好多個异姓王。如下圖所示:

劉邦封了燕王臧荼、韓王信、趙王張耳、淮南王英布、楚王韓信、梁王彭越、長沙王吳芮。從上圖中我們可以看出,上述七位异姓王的地盤從南到北連成一體,面積也占了漢朝實控總疆域的一半以上。

囙此,婁敬和張良才不約而同地擔心天下會有變。當時劉邦實際上是與這些异姓王共治天下。鑒於東周列國以來的爭戰,漢朝的有識之士判斷,皇帝與异姓王之間遲早還要有一場戰爭。

囙此,在都城的選擇上,佔據了天下攻守主動權的關中地區,就成了漢朝在未來軍事競爭中取得優勢的首選。

後來的事實也如婁敬和張良的預料,劉邦從關中主動出擊,各個擊破幾比特异姓王,終於穩固了漢朝天下。

古代王朝選擇都城,一般注重哪些方面?

說完了漢朝定都的例子,我們來看看,古代各個王朝選擇都城的條件。一般多從四個方面加以考慮。

首先,要考慮區域的自然地理條件,如地形地貌、山川河流、土壤情况、氣候條件等。

其次,要考慮區域的人文地理環境,比如經濟情况、交通條件、軍事情况、地理要地等。

第三,要考慮區域的社會環境,如地方勢力、民族關係、區域鬥爭焦點等。

第四,要結合王朝的政治戰略目標和維護皇權等方面,對前三個方面條件進行綜合考慮、多方權衡,最終確定都城。

從事後看來,劉邦君臣選擇建都長安的決策是正確的。

當時漢朝面臨的依然是政治動亂的隱患。當時漢朝中央與异姓王之間的態勢,與當初秦國面對東方六國的態勢是極其相似的。既然戰爭不可避免,那麼朝廷選擇關中,就相當於佔據了秦對六國的優勢。

漢朝在定都選擇上,首先考慮政治目標,以及與之緊密相連的軍事需要。關中三面可以固守,一面控制東向進軍的主動權,猶如當初秦國一樣。以這個主要目的為出發點,還發現關中具有沃野千里、人口稠密、經濟發達的優勢,這就更加使關中具備了綜合優勢,成了建都的不二之選。

歷史地理學家史念海評估漢朝建都長安說:“一國首都的選擇,是應接近於當時最大的敵人的,而不應遷就於當時的經濟中心。首都接近於最大的敵人,則一切的政策和設施都是積極的、進取的;若遷就於經濟的中心,則一切的政策和設施就自然趨向於消極的、退縮的。國運的盛衰和國都的選擇是不可分離的關係。”(《婁敬和漢朝的建都》)

關於漢朝建都長安的分析基本完成,下麵我們以此視角來看看蜀漢定都成都的選擇。

為什麼說蜀漢定都成都是個戰畧敗筆?

如果從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社會環境等三個方面考慮,成都在當時的確是最優秀的。成都位於四川盆地的西部,經過東漢以來的發展,又經過劉璋多年的經營,經濟發達,物產豐富,人口稠密,交通便利。

但是,在上述的多方考慮之中,定都成都的蜀漢,卻似乎忘了自己的政治戰略目標。

劉備諸葛亮的目標是克復中原興複漢室。劉備也正是在這個目標指引之下而努力奮鬥。

在劉備三顧茅廬與諸葛亮面談時,諸葛亮在著名的《隆中對》中提出戰畧:曹操挾天子而令諸侯,暫時避開他的鋒芒;孫權已經在江東站穩腳跟,可以引為盟友,不要圖謀他;現在益州劉璋可圖;如果你劉備能地跨荊州、益州,結好孫權,等到天下有變時,從荊州和益州兩路出擊,就能成就霸業、興複漢室。

我們看劉備集團後來的發展,早期基本上按照諸葛亮的戰畧穩步進行。先取了荊州,後又拿下益州,不久又奪下漢中。

但是,劉備集團在定都方面似乎忘了興複漢室這個目標了。

成都在四川盆地的西側,遠離中原、遠離江東,定都成都在取捨上屬於過分遷就於經濟中心,而忘了政治戰畧和軍事鬥爭的需要。

定都成都不但擺出了偏安的心態,還使軍事進攻曹魏變得非常困難,興複漢室希望渺茫。

請看下圖:

諸葛亮進攻曹魏的主要路線

後來諸葛亮五次北伐,基本上都是從四川盆地內向漢中集中兵力,然後從漢中向西北進軍到祁山(今甘肅禮縣祁山堡),試圖先取隴右,經過今天天水、寶雞一線,想要居高臨下直取關中。但是,基本上每次都因秦嶺阻隔,糧草不濟而不得不撤兵。

這樣的進兵因為路線單一、效率低下,使得曹魏防守起來根本不費什麼力氣,只要耗著就行了,因為蜀漢的糧草頂多能支撐半年。

因而,諸葛亮窮其心智,不得寸功。

實際上,如果蜀漢更多地從進取的角度考慮定都問題的話,那麼最理想的選擇是定都重慶(當時還叫江州)。

定都重慶,看起來好像是靠近江東,離主要敵人曹魏更遠了,但實際上並不是這麼回事。

從軍事鬥爭的角度看,定都重慶實際上離曹魏更近,更有利於蜀漢北伐曹魏。

請看下圖:

從重慶東下荊州,隨後北伐,這條路其實更“近”

如前所述,從漢中方向出擊,總是被崇山峻嶺阻隔,效率低下,用兵困難。

而重慶位於長江上游,雖然東出也是崇山峻嶺,但是有長江水道可用,順江而下就是荊州。

在古代沒有機械運輸條件的情况下,水運是效率最高的管道,一船能運數十噸甚至幾百噸物資,這比陸路民夫用手推車牛馬拉車運輸後勤的效率要高太多了。

長江水運方便運兵運糧只是事情的第一步,接下來從荊州進攻曹魏更加便捷高效。

從荊州向北進攻曹魏,要比從隴右發動進攻容易得多。

如上圖所示,荊州向北到襄陽,基本沒有大山了,多是平原和低矮的丘陵。而一旦蜀漢拿下襄陽再進軍曹魏首都許都的話,一路上的地理條件也是平原為主,這樣進攻的速度和效率,比從漢中繞道進攻要高多了,後勤補給也容易多了。

現實中也是這樣,當關羽擒於禁、斬龐德、威震華夏時,曹操就被嚇得想要遷都了。

所以,從重慶----荊州----襄陽---許都一線進攻比較容易,效率也要比從隴右進攻高很多。

囙此,蜀漢定都重慶的話,能擺出一副戰鬥姿態,讓軍民保持戰鬥精神,不忘政治使命;還能使軍事進攻曹魏更加容易,並提高軍事鬥爭的效率。

當然,相比定都成都,蜀漢定都重慶有一定困難,但都是容易克服的。

如前所述,定都成都是有不少好處,但實際追究到最後,根本上還是“人”的因素在發揮作用。在政治實際操作中可以採用遷移人口的管道來解决。

蜀漢可以把成都及其附近的世家大族,遷移到重慶附近,以穩定蜀漢政治。成都原地則可以留下平民自耕農,派官員治理。這樣內部政治可以實現穩定,經濟也不受影響,還便於蜀漢徵兵征員征物。

結束語

漢初時,劉邦不但要面對東方异姓諸王的威脅,其實還要面對北方和西方的匈奴、羌族等威脅。劉邦定都長安,就是在一方面盡力地靠近少數民族威脅,擺出了直面敵人的態勢;另一方面從政治軍事戰略出發,為將來制服异姓王打下伏筆。

蜀漢在取得益州之後,忽略了對荊州的經營,導致很快就丟了荊州,還損失了大將關羽。蜀漢如果定都重慶的話,很可能不會遺失荊州,這樣蜀漢有荊州益州兩州之力,進攻曹魏的力量基礎更加廣大,而且效率也會更高。

但是蜀漢最終定都於成都,偏安、喪失進取心的意味很濃郁,顯出了消極退縮之心,蜀漢國運囙此日漸衰頹,興複漢室的目標漸漸成了泡影。不得不說,蜀漢定都成都是一個戰畧敗筆。

(完)

評論留言

  • 熱心網友
    暫時沒有留言

我要留言

◎歡迎參與討論,請在這裡發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觀點。【所有評論需要人工稽核後才能顯示,請勿發佈垃圾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