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割據600年,朱元璋學了秦始皇一狠招,讓雲南永留中華版圖

云南 220℃ 0
摘要:雲南名字的由來具有非常浪漫色彩的記載,在《南詔野史》中,有著“彩雲現於龍興和鄉,縣在雲之南,故名雲南”的記錄。在西漢元封二年,武帝開西地南夷,置縣24,雲南就在其中。不過由於古代雲南始終離“中原”、“朝廷”偏遠,且瘴氣橫行、民風彪悍,一直被視作“蠻夷”。後來甚至自己割據成國600年,歷朝歷代對於雲南的態度不一,一直到明朝朱元璋用秦始皇的一招,直接一絕後患,讓雲南永遠成為了中華大家庭的一員。

雲南名字的由來具有非常浪漫色彩的記載,在《南詔野史》中,有著“彩雲現於龍興和鄉,縣在雲之南,故名雲南”的記錄。在西漢元封二年(前109年),武帝開西地南夷,置縣24,雲南就在其中。

不過由於古代雲南始終離“中原”、“朝廷”偏遠,且瘴氣橫行、民風彪悍,一直被視作“蠻夷”。後來甚至自己割據成國600年,歷朝歷代對於雲南的態度不一,一直到明朝朱元璋用秦始皇的一招,直接一絕後患,讓雲南永遠成為了中華大家庭的一員。

錯失良機

從唐朝開始,朝廷對於雲南的治理力度就開始疲軟,而更多地依靠地方力量治理。不過這也同時造成了危機,相當於“引狼入室”的做法,讓地方勢力得以成功做大。唐朝武德四年(621年),置姚州管羈縻州三十二。貞觀六年(633年),於戎州置都督府,督南中一十七州。

707年,唐朝擊敗了南侵洱海的吐蕃擴張勢力,不過在隨後的開元二十六年(738年),洱海地區的蒙舍詔部落首領、哀牢夷人皮羅閣購並了其他五詔,宣告了南詔國的成立。南詔國的疆域相當遼闊,東面接壤貴州,西邊直到伊洛瓦底江,南面是西雙版納,北方是大渡河。可以說,對於唐朝損失慘重。

而後南詔國佔領了雲南全境,稱臣於吐蕃,偕國號日大蒙。南詔得以成功的崛起,徹底地擺脫了唐朝對於雲南的掌控。歷經120年的管控與治理,在這裡短暫地畫一不完美的句號。

直到後晋天福二年(937年),段思平聯絡三十七部滅大義甯國,憑藉段家的實力在大理國建立了政權。這也說明金庸在《天龍八部》裏對於段家在大理的勢力的描述是有迹可循的。

大理國的政權基本沒有和南詔國有太大出入,疆界依舊保持延續,但在行政規劃上做出了改進。共設立八府、四郡、三十七部,實行封建農奴制專政。總的來說,大理國政權在雲南的統治基本與中原的宋朝相始終。

至於為什麼宋朝沒有想過收復雲南而是任他稱臣呢?其實是因為趙匡胤對於四川都沒有治理好,雖然任命王全斌對四川進攻,其只用了66天就收復了四川。可始終沒有徹底地平息過蜀將的叛亂,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王全斌忙著平叛,根本沒有能力進一步收復雲南。

且宋朝政權建立後,邊境不斷有人來侵犯,先有契丹、女真來襲,後有西夏、蒙古來犯,整個大宋王朝就生活在“四面楚歌”當中。且大理國由段氏掌權,以“佛”為覈心政治理念,對宋朝比較友善,安安心心地朝貢。宋朝便也樂得清閒,沒有收復雲南的想法。

元朝收復

大理國王朝的後期,從段正興開始,其實也不能說敗落在他手中,他其實是極其崇佛的一個人。當時大權已經由高氏相國把持,皇位的實際權力已經有點架空的意思。

而段正興“智興奉佛,建興寶寺,君相皆篤信佛教,延僧入內,朝夕焚咒,不理國事”。且他不僅“不理國事”,他還喜歡修佛寺。要知道現在雲南留下了很多恢弘的佛寺,都是那個時候修築而成的。但現在依舊金碧輝煌的佛寺,在那個時候是耗資巨大。而大理國本來就是農業小國,國力就囙此被拖垮了。

隨後由於國內高氏子弟的混戰,段智興死,其子段智廉當立。他也是個佛教中人,派人前往宋朝求得諸多經典藏於都城內,不過還沒坐熱乎,4年後就去世,由弟弟段智祥繼位。段智祥總算是治國有方,發展農業,廣納賢才,讓大理國興興向榮地發展,彌補了前兩代人的缺陷。

而他的兒子段祥興就是即位於多事之秋了,還在宋朝的時候,大蒙古國出兵南侵。本來一開始是攻打四川,不過久攻不下,就來轉頭攻打大理。大理的軍隊並不强盛,很快吃了敗仗,不過蒙古軍的大汗死了,就退了兵,沒有繼續攻打。

他也沒有成為末代帝王,而是他的兒子段興智繼位3年,大理國才滅亡。忽必烈親率蒙古軍攻下大理,並對這塊寶地十分重視,先後派第五子忽哥赤和重臣賽典赤來經營雲南。於是雲南正式納入了元朝的統一治理範圍,“雲南”二字也成為了行省機构的正式稱呼。

雲南在積極治理下,一時是昌盛繁榮的局面。而元朝先封了也先貼木兒為雲南王,後又在1290年封皇孫甘麻剌為梁王。雲南王坐鎮大理,梁王管轄全省,意思說還有兩套政權在管理著雲南的行省和諸王府,並不像其他行省那麼簡單地直接歸屬於朝廷。

明朝絕後患

這樣的局面一直持續到明朝,朱元璋起義成功取代了元朝。而雲南還留存著雲南的殘餘勢力,朱元璋便有了收復雲南的打算。於是採取了自古有之的“先禮後兵”政策,讓使節王褘帶著聖旨,以及諸多金銀珠寶,作為賞賜給梁王的禮物,想直接遊說梁王不戰而降,加入明朝政府的管制。

根據《明史》的記載,使節王褘說了氣勢相當足的一段話:“子將命遠來,非為身謀。朝廷以雲南百萬生聚,不欲殲於鋒刃。……土地甲兵,孰與中國?

天之所廢,誰能興之!不然,皇上遣一將軍,將龍驤百萬,會戰昆明池,爾猶魚遊父釜中,不亡何待!”不過這也由於太過赤裸裸的威脅,刺痛和激怒了梁王,一氣之下,竟然殺了王褘。

朱元璋一看,說好了是“不殺來使”,梁王竟然如此不講道理,那便開打!他親自下了詔書:“雲南自昔為西南夷,至漢置吏,臣屬中國。今元之遺孽把匝刺瓦爾密(梁王)等,自恃險遠,桀驁梗化,遣使招前,輒為所害,負罪隱匿,在所必討!”

於是傅友德、藍玉、沐英奉命率軍西進平定雲南,這裡面是兩個戰功累累的國公,一個是打敗了元朝最後勢力的藍玉,另一個是在北征中戰無不勝的傅友德,可見朱元璋要收復雲南是勢在必得。

也果然如他所料,一舉拿下了雲南,梁王眼見大勢已去,自縊身亡。不過大理段氏依舊保留著相當大的勢力,想著和明朝政府商議,留自己“半獨立”治理雲南。朱元璋想著,一開始給過你和平談判的條件,現在大軍壓境了,想談就晚咯。直接派人生擒段式之主,帶回朝廷問罪。其餘的段氏勢力也遭到了打壓,失去了對雲南本土的統治。

不過打是打下來了,管理也是不容小覷的一個問題。朱元璋從中央調去了相當多的官員進行行政機構的建立,不過他仍舊擔心著由於歷史的問題,會一直產生禍患。於是他心生一計,模仿秦始皇“焚書坑儒”的做法,把雲南的書籍、典章全部燒毀付之一炬。

於是所有關於雲南、大理的史料檔案和民族書籍都無一倖免,全部燒毀了。對於新生的人,便不會再陷於過去而反抗明朝的統治。

小結:

但其實這樣的舉措,就像朱元璋本人一樣,在歷史上毀譽參半。儘管確實平息了雲南的叛亂,再也沒有异心,不過卻體現出相當的殘暴。秦始皇的“焚書坑儒”都遭了後世的抵制和責備,朱元璋還為了自己的政權穩固效仿,實在是明知故犯。

雲南的諸多珍貴史料古籍囙此而遺失,對中華民族文化的傳承造成了非常大的破壞,是非常缺乏遠見的做法。這樣因小失大的舉措,在歷史上遭到唾弃後就應該人人引以為戒,而不是作為殺招去制裁。這樣的暴政也註定不會長久,朱元璋建立的明朝很快就遭到了報應。

評論留言

  • 熱心網友
    暫時沒有留言

我要留言

◎歡迎參與討論,請在這裡發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觀點。【所有評論需要人工稽核後才能顯示,請勿發佈垃圾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