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哀公》中曾寫過這樣一句話“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則載舟,水則覆舟。”在古時帝王的統治之下,農民百姓的生活質量决定了一個帝王是否成功。唐代魏徵在《諫太宗十思疏》裏也這樣勸誡過李世民,愛民才有國。
清朝作為我國最後一個封建王朝,在晚期的時候徹底忽視了百姓的感受,在壓榨與煎熬裏最終爆發了一場農民起義“太平天國”。太平軍在初期連戰連捷,大破清軍,最後自立門戶。在太平天國成立後,他們曾經給各個省份進行了一次“改名”,名字可謂是一個比一個奇葩,浙江的怕你憋不住笑。
1843年,洪秀全在廣州第四次衝擊秀才落榜,深受打擊。當時的清政府腐朽無能,百姓也處於水深火熱中,科舉入仕失敗意味著洪秀全喪失了一次改變生活的機會。但是就在他回家的路上,一本基督教的傳教手册改變了他的想法。基督教宣揚的“上帝面前人人平等”讓洪秀全不由自主的產生了反抗清朝的心思。
1846年,天灾降臨兩廣地區,水灾、旱灾和蟲害在這裡一直禍害到了1850年,當地百姓的生活可為是遭受了毀滅性的打擊。飽受折磨的洪秀全再也無法忍受,於是在1850年末,從廣西金田縣發起了“金田起義”,太平軍橫空出世。
作為一次反抗清廷的農民起義,太平軍得到了非常多人的支持,一路痛擊清朝部隊,捷報連連。1853年3月,在洪秀全、楊秀清、蕭朝貴、馮雲山、韋昌輝和石達開六人的帶領下,太平軍攻下了南京,並在此建立“太平天國”,改稱天京。
憑藉著對起義的熱情和對清朝的厭惡,太平軍在短時間內打下了非常多的城池,疆域遼闊。自此太平天國進入了發展後的平緩期,參加的百姓們都為取得的戰國十分欣喜。可是由於缺少一套合理的規章制度來完善紀律,太平天國很多事情都是憑藉洪秀全等人的喜好來進行的,就比如說給各個省份更名。
在1851年永安建制後,洪秀全等人居然搬出了“避諱”這一套,要求避諱六王中名字包含的字。根據《戲瑕》記載,早在夏商周時期就已經出現了“避諱”,這是為了彰顯統治者尊嚴而避免使用其姓名中的漢字的行為。
《公羊傳·閔公元年》說到“春秋為尊者諱。”洪秀全等人是如此,希望用避諱來彰顯自己的尊嚴。於是他們不僅給自己的手下改了名字,連他們占下的省份都改了名。
比如為了避諱南王馮雲山的名字,山東省和山西省都更名成了“珊東”和“珊西”,雲南省也被改為“芸南”;為了避諱西王蕭朝貴的名號,貴州變成了“桂州”,放在現今一看還會讓人以為是廣西省的某地名了。
除此之外,出於六王個人的喜好,他們把遼寧省改為了“奉天”。他們的家鄉廣西省,也被賦予了一個新的名字“桂福省”,想表達自己的美好期望與祝願。而對於清朝所在的京津一片,被洪秀全出於個人感情色彩命名為了“罪隸省”,這實在是讓人啼笑皆非。
太平軍在與清軍抗爭的時日裏,粗略統計大概打下了600多座都市,其中的大部分都已經被洪秀全他們改過了名字,幹王洪仁軒還把清朝的“省府道縣”制度改成了“省郡縣”的太平制度。而這些名字和設定都持續到1864年天京被湘軍攻陷,太平天國失敗之後才被更改回來。
太平天國對清朝確實產生了非常大的打擊,但作為一次純粹的農民起義運動,它失敗的原因就是缺失了約束法律,放任了自己的喜好,從而大幅度腐敗。這一點,由那些被修改得花樣百出的省名就可以體會到了。
評論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