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中山為何說:中國若定都伊犁,就可能稱霸亞洲?看完就知道了

陕西 150℃ 0
摘要:1902年,孫中山先生在與章太炎等人談及建國後中國首都應該定於何處之時,其集思廣益得出:“謀本部則武昌,謀藩服則西安,謀大洲則伊犁”的結論。意思也就是說,如果僅僅只是想保證自身平安,就定都武昌;如果想統一中國,就建西安;但如果想征服亞洲,那麼就要定都在新疆伊犁。綜上所述便是我們對孫中山先生“定都伊犁就能稱霸亞洲”的設想做的一個簡單表示了。

1902年,孫中山先生在與章太炎等人談及建國(中華民國)後中國首都應該定於何處之時,其集思廣益得出:“謀本部則武昌,謀藩服則西安,謀大洲則伊犁”的結論。意思也就是說,如果僅僅只是想保證自身平安,就定都武昌;如果想統一中國,就建西安;但如果想征服亞洲,那麼就要定都在新疆伊犁。

其實除了孫中山先生之外,我國著名歷史學家在其著作《中國曆史精神》中也有提到定都伊犁的說法,其言曰:

“我們革命的中心應在武漢,此乃內陸中心,一呼百應,建國時首都應該在西安,這是全國的中心,將來要做一個亞洲的中國,則應定都在伊犁。”

當然,錢穆先生作為“後來人”,提出此說法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說是受到了孫中山先生的影響。不過這也表明了錢穆先生對“定都伊犁而能稱霸亞洲”之言還是頗為相信的!

看到這裡我們不禁會問:“這‘伊犁’究竟有何魅力?為何定都在此就能稱霸亞洲呢?”

在解决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先來看一下,千百年來,中國都城的變遷,其背後都有什麼邏輯!

歷史上中國都城的變遷

在我們通常的認知邏輯裡面,覺得國家的首都應該要設立在糧產豐盛、交通便利,且十分安全的地方才對。但是我們縱觀中國幾千年歷史,似乎並不是這樣。一個國家的首都,一般都處於這個國家的“重心”位置。當然,這裡的“重心”並非指的是幾何重心,而是這個國家的資源、人口、利益版圖的重心。

比如歷史上的周、秦、漢、唐時代,中國的首都總是在長安和洛陽之間來回選擇。從簡單的地理位置角度去分析的話,長安之地位於關中,且四面環山,易守難攻,在軍事上很有優勢;至於洛陽,則地處黃河下游地區,水利資源豐富,且四周圖片地平闊,在經濟上很有優勢。這兩座都市,一座是軍事重地,一座是經濟重地,囙此具體選擇定都在哪座都市,就要看當時的政府是如何考慮的了。

但注意,這只是從地理層面去分析的,實際上在這其中還有很深的一層政治衝突在裡面。比如在隋唐時期,選擇定都在長安還是洛陽,則跟當時的“關隴軍事貴族”有關,也就是陳寅恪先生所說的“關中本位”。隋唐兩朝的建立得益於關隴軍事貴族,而這幫人的勢力一般都在關中,囙此皇帝們為了撫慰和安頓他們,自然就會將國都設在長安!

但是隨著王朝的演變,皇帝對中央集權的逐漸加强,自然就會與這些關隴貴族產生衝突。囙此皇帝們為了能够擺脫這些關隴貴族便會選擇將國都遷移到經濟發展的洛陽,比如隋煬帝楊廣和武則天就是典型的例子。

到了明清兩朝,其國都就在北京了。

不過你如果仔細觀察北京這個位置的話就會發現,北京地處長城邊上,而長城是分割草原和中原的分界線,囙此這樣看來,北京可就是邊塞地區。在明朝的時候,只要長城一旦被突破,那麼北京城就有被包圍的危險,比如在明英宗時期就有一場著名的“北京保衛戰”,其原因就是瓦剌大軍越過長城,兵臨北京城下。囙此這樣看來的話,北京作為首都似乎就有點不合理了!

不僅是地理位置上不佔優勢,就算是經濟上也不佔優勢。要知道,在明清時期,中國的經濟中心主要在長江中下游地區,產糧大都在南方。如果要將南方的糧食運送到首都北京的話,那麼其困難程度就可想而知了。所以在明清兩代的時候,大運河的漕運體系就非常重要,朝廷為此還專門設立了一個“漕運總督”的封疆大吏之職。雖有運河,但是運送成本也很高!那既然這樣,為何還要將北京之地作為首都呢?

實際上,如果僅從中原的角度來看的話,北京只是一邊塞地區,但是站在整個中國,即中原和草原兩個大的層面來看的話,北京恰恰是一個重要的樞紐地段。雖然地處邊塞,且還會有來自草原的威脅,但是國家的首都設在此處,恰好能制約草原和中原,實行很好的“二元統治”。

所以這樣看來的話,一個國家的首都必然是要處在這個國家的重心之上的,其必定是一個國家的樞紐地段!

在瞭解完中國歷史上都城變遷的邏輯之後,我們再來看看孫中山先生提出“謀大洲則伊犁”,即稱霸亞洲定都伊犁的預言是否具有合理性!

伊犁可否作為都城?

首先從地理位置來看,“伊犁”位於新疆維吾爾自治區西部天山北部的伊黎河穀內,處於西北邊陲,孤懸塞外,其西北與俄屬中亞地區相接壤,西南則與英屬印度為鄰,隨時面臨著英俄兩國的威脅。此外,伊犁之地北連蒙古,唇齒相依;南接西藏,得失與共。值得一提的是,在清末的時候,蒙古受俄國人操控,西藏則被英國人覬覦。

囙此十分有必要在此加强國防力量,以穩固西北邊防。此外,當時的日本人還妄圖插手進入西北,關於這一點在洪滌塵先生的《新疆史地大綱》中就有很好的體現:

“日本南侵派之政策,遂為國人所不滿,因不得不採取西侵派之政策,繼續向西發展,積極侵略新疆。”

所以從地理位置上來看的話,定都伊犁並不合適,不過卻十分有必要實行移民實邊,開發西北地方,這樣一來可以增强民族團結,二來則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鞏固國防。

其次再從經濟發展狀況上來看,伊犁雖然地處西北邊陲之地,但是在清朝時期,伊犁是清政府在西北的戰畧要地,為了穩固它的地位,增强其經濟發展,除每年調撥幾十上百萬的協餉之外,清政府還努力將其建設成為西北邊陲的一處繁華之地,其中以西元1763年建造起來的惠遠城為典型代表。後因其繁華昌盛,故而有“小北京”之稱。

此外,伊犁還擁有著一大貿易通商口岸,即霍爾果斯口岸,位於伊犁哈薩克自治州霍城縣境內,兩地相距不到一百公里。囙此這樣看來的話,歷史上的伊犁地區經濟發展,且與外國之地保持著一定的貿易往來。不過此地處於西北邊陲,與中原之地相距甚遠,囙此如果作為都城的話,並不容易管理中原地區。

大格局中的伊犁

如果僅站在中國之地的格局上來看的話,伊犁地理位置特殊,且與中原地區聯系不緊密,囙此不宜作為都城。但是我們本文說的是,伊犁作為都城可否征服亞洲之地?囙此如果站在亞洲大格局的角度來看的話,確實可以,為何呢?很簡單,因為伊犁之地是亞洲的“樞紐”。

此地雖是中國西北一邊陲之地,僅作為中國的都城,自然很不適合,但是從亞洲大格局上出發的話,伊犁之地卻是絕佳的都城之選,是亞洲“重心”之所在。

對於本身就對伊犁之地抱有巨大幻想的孫中興先生來說,伊犁充滿了無限的可能與優勢,為此孫中山先生還提出了一系列開發西北之地的宏偉計畫,其中以修建鐵路最為典型。

不過“定都伊犁”畢竟只是一比特大膽前衛的革命家的宏偉設想而已,本身並不能實現。原因很簡單,因為這一設想並不符合當下的實際情況,因而只僅僅是一個“設想”而已。

小結

綜上所述便是我們對孫中山先生“定都伊犁就能稱霸亞洲”的設想做的一個簡單表示了。總的來說,一個國家的都城建立,最重要的是要結合當下實際情況,考量該地區是否是國家的樞紐地段,如果不是,那麼則不宜當做都城。孫中山先生設想伊犁作為都城就能稱霸亞洲,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是可能實現的,但是卻不符合當時的現狀。你們怎麼看呢?

參考文獻:

1.施展-《樞紐》

2.《孫中山先生的西北觀》

3.《實業計劃》

評論留言

  • 熱心網友
    暫時沒有留言

我要留言

◎歡迎參與討論,請在這裡發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觀點。【所有評論需要人工稽核後才能顯示,請勿發佈垃圾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