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暴力要負責?

陕西 161℃ 0
摘要:近日,珠海警方調查確認,我校學生趙某晨,在朋友圈捏造事實誹謗他人,並給當事人造成了名譽損害。6月11日,珠海警方對趙某晨予以行政拘留三日的處罰。6月15日,警方組織涉事當事人進行案情通報。6月17日,根據《中山大學學生處分管理規定》第十四條第四款,我校對趙某晨給予開除學籍處分。在當下的網絡中,有一股特殊的網絡暴力來源:杠精。

微博熱搜#中山大學通報批評趙某人造謠多名女生

近日,珠海警方調查確認,我校學生趙某晨,在朋友圈捏造事實誹謗他人,並給當事人造成了名譽損害。6月11日,珠海警方對趙某晨予以行政拘留三日的處罰。6月15日,警方組織涉事當事人進行案情通報。6月17日,根據《中山大學學生處分管理規定》第十四條第四款,我校對趙某晨給予開除學籍處分。

中山大學將一如既往維護風清氣正的校風,絕不包庇縱容違法犯罪行為,打造清朗的校園環境。

抖音前段時間的熱搜#造謠取快遞女子出軌兩人獲刑

兩被告因誹謗被判1年,緩刑2年】4月30日,浙江杭州,“女子取快遞被造謠案”一審宣判,兩被告人因誹謗罪獲刑1年,緩刑2年。2020年7月7日,穀某取快遞時遭郎某偷拍,郎某夥同何某為尋求刺激、博取關注,用微訊號假冒快遞員和穀某捏造聊天記錄,稱穀某因取快遞結識快遞員,二人多次發生不正當性關係。法院經審理認為,郎某、何某捏造事實誹謗他人,不僅損害被害人人格權,而且造成不特定公眾恐慌,嚴重危害社會秩序

在當下的網絡中,有一股特殊的網絡暴力來源:杠精。

他們抬杠成癮,就像出生就應該從事土木工程行業,他們不管你說的是什麼,開頭一個「不是」先反駁再挑刺,通過反駁別人來凸顯自己的優越感,他們還會加上一句「只有我一個人覺得……嗎?」的句式加持,基本每次都能成功惹翻別人,雷區蹦迪。

「不是,只有我一個人這麼覺得嗎?」

自我開始寫作以來,就一直有一個疑問——

杠精到底是怎麼形成的??而且為啥這幾年越來越多了?

雖然熱心網友感覺他們是失去父母欠缺社會教育才變成這樣,但解氣的歸因,往往不科學,不科學的歸因,又往往解决不了問題。

對杠精和辯手來說,在有理有據地反駁和斷章取義地抬杠之間,存在一條微妙的鴻溝,即「邏輯是否正確」。

據我所知,杠精也大多都是意識不到自己是杠精的。

在終於摸出了一條完整的杠精形成鏈後,我終於走進了杠精奇幻的內心世界。

所以在看完這篇文章之前,先別著急說自己肯定沒當過杠精,讓我和你一起來好好反省一下,自己曾經是不是也差點變成了杠精?

好,系好安全帶,今天就帶你瞭解你從未深究過的杠精生產鏈,同時也能够幫你自省,避免不小心成為一個杠精。

誕生:資訊繭房

杠精有個很典型的特點,就是你說什麼他都聽不進去,而且有自己的一套神邏輯。

愛潑冷水型:

A:我終於拿到駕照啦!

杠精:只有我一個人覺得駕照很好考嗎?

無腦打擊型:

A:哎我這個月月績不太好。

杠精:你上個月業績也沒好到哪去吧?

偷換概念型:

A:我昨天領養了一隻流浪猫。

杠精:這麼熱心腸怎麼沒見你去福利院照顧老人?

這些個神邏輯是哪來的呢?

答案是:資訊繭房(Information Cocoons),這是美國學者凱斯·桑斯坦提出的概念,它很好地解釋了杠精進化論。

資訊繭房(Information Cocoons):公眾自身的資訊需求並非全方位的,而是只會注意自己選擇的東西和使自己愉悅的資訊領域,久而久之,會將自身桎梏於像蠶繭一般的「繭房」中。

你一定感受過抖音和知乎的推薦機制,某天你不小心手滑給某個土味霸道總裁點了個贊,然後接下來一個月你的首頁就全是土味霸道總裁了。

這就是資訊繭房的形成,在通過AI算灋的分析和過濾機制後,它會持續推送更加順應用戶喜好和個性化需求的內容。久而久之,用戶看到的資訊就會越來越符合個人喜好,而不喜歡的,和價值觀相异的資訊就會被遮罩掉。如此被這個自己創造的「繭」越裹越深,造成視野狹隘,觀點極化

簡單來說,你愛搜什麼,它就只給你推薦什麼。

我是個軍事迷,他特愛在頭條看中國軍事頻道,所以頭條老給他推薦一些新武器研發,吹捧武裝軍力的推文……因為持續只看到中國武裝的內容,而缺乏別國資訊的參攷對比坐標系,他現在很膨脹,覺得中國在軍事方面已經是全球第一了。

這樣久而久之,我們看到的資訊就會越來越符合個人喜好,而不喜歡的資訊就會被遮罩掉。

如此我們會被這個自己創造的「繭」越裹越深,長期只接收單一維度的信息源,會讓大腦逐漸走向狹隘。

生長:信息化簡

資訊繭房讓大腦走向了狹隘後,杠精的模子就出來了,但此時還不會變成杠精。因為資訊繭房只不過是隔絕了一部分外在信息源,留在腦子裏的那部分主動接收的信息源,其實還不一定穩固。

那麼這部分記憶是如何形成觀點,進而在腦海中根深蒂固的呢?此時我們來到杠精養成的第二個環節——信息化簡。

我們的大腦很懶,因為原始生存機制使然,它會盡可能地節省需要消耗的能量。

你做什麼的時候,感覺最費腦?對了,是「記憶」和「思考」。

所以我們的大腦養成了兩個偷懶的習慣:

喜歡接收起來「不費腦」的資訊,越簡單越容易消化越好。

對於複雜的資訊,就傾向於把它化簡,降低認知成本。

給你舉個例子,看看大腦怎麼化簡:

假如有一天你在上學路上看見有兩個女生在吵架,其中一個看著柔柔弱弱,另一個看著囂張跋扈,柔弱的那個沒吵過囂張的,還被打了一巴掌。

此時你可能會感覺「天哪,她怎麼能打人呢?性格也太差了吧。」

等你來到了教室,發現打人的那個女生居然是你同班同學,此時你腦子裏的觀點可能是「她不就是那個性格特別差的女生嗎?我得離她遠點。」

發現了嗎,此時你已經把「她和別人吵架還打了別人一巴掌」的事實簡化成了「她打人,性格很差,我得離她遠點」的觀點。

但還不够,此時「打人」和「離她遠點」的描述還是顯得細節太多了,對於複雜的細節型記憶,大腦會繼續用更抽象,更有代表性的概念去簡化再簡化,比如你以上的觀點,大腦還會直接簡化為「我討厭她」。

此時,大腦就只需要記住「我討厭她」這個簡短的觀點就行了,至於你的心路歷程就太長懶得記了。

陝西倍康健消力健

評論留言

  • 熱心網友
    暫時沒有留言

我要留言

◎歡迎參與討論,請在這裡發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觀點。【所有評論需要人工稽核後才能顯示,請勿發佈垃圾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