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川晚報官方文化微信平臺|第931期
土院子、土牆、土門頭,泥樹、泥村、泥巴人。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會員、寧夏民間文藝家協會會員王曉梅,用泥塑的管道,留下昔日,也講述著今天。一捧泥土,在她手中是鮮活的。
王曉梅
留住那個“家”
58歲的王曉梅是固原市人,她對泥巴的喜愛,來源於父親的影響。“我六七歲的時候,就看著父親用泥做各種小玩意,有各種各樣的罐子,他還用水泥做了許多花盆。”王曉梅的印象中,小時候的那個老院子裏,堆滿了各種各樣的泥盆。多得實在放不下了,王曉梅的父親就送給鄰居。
小時候的王曉梅,和許多孩子一樣,也喜歡玩泥巴,她看著父親捏泥盆、假山,還有一些人物造型,於是自己也學著捏了起來,從那之後,她就一直捏到現在。王曉梅說,自己喜歡做泥塑,也時常想起甜蜜的兒時。如今那個老院子已經不在了,王曉梅將那個院子、那個家帶給她的甜蜜,融入到了自己的作品中,用泥土將記憶中的家留了下來。
作品《家》局部
在她創作的一件叫做《家》的作品中,你能看到她的內心。《家》這件泥塑作品,有早年間固原當地人居住的窑洞,也有用泥土築起的民居,在這些房子前面,有農人們割麥的場景,有人拉著架子車,還有十幾個人圍在一起,拉著二胡,吹著嗩呐,孩子們在院子裏放鞭炮,有些膽小的孩子捂著耳朵,笑得很開心。土門頭兩側,貼著紅紅的對聯,門前有個小孩,挑著一隻火紅的燈籠。最醒目的,是土院子裏的正房,王曉梅在房子裏裝了一個小燈泡,通電後,燈泡發出亮黃色的光,整個房子看上去特別溫馨。
“做這件作品的時候,這些場景就像是從我腦海中流淌出來一樣,很幸福地在流淌,不間斷地流淌。”王曉梅說這是她兒時記憶中老家的樣子,她將這樣的場景,定義為“家”。其實,不用過多解釋,你就能從這件作品中看到家的樣子:它無關乎建築材料的高級與否,無關乎面積的寬敞與否。
泥塑裏的寧夏
王曉梅正式做泥塑作品,是在2003年前後。18年來,她一直在執著地做“寧夏系列”泥塑作品,比如摘枸杞、割麥子,還有一些寧夏的民間藝術,都融入到了她的作品中。王曉梅說,她希望用寧夏的泥,塑造寧夏本地的東西,“這些固原本地的紅膠泥裏,摻雜著寧夏人的淳樸和真實。”
在一件取名“摘枸杞”的泥塑作品裏,寧夏的杞農挎著籃子,抬著筐子,蹲在枸杞樹下,一派忙活的景象。你若仔細觀察,能看到他們的臉上都洋溢著笑容。寧夏枸杞甲天下,對寧夏人來說,這一粒小紅果不僅僅是讓人脫離貧困的希望,在每一棵枸杞樹下,還有杞農努力生活的脚印,每一粒枸杞裏,都飽含著杞農辛勞的汗水。“枸杞從土裏生長出來,也哺育著這片土地上的人們。”王曉梅說,創作這件作品時,她的腦海中閃現出昔日父母辛苦勞作的場景,枸杞是寧夏人的驕傲,“我想用一件泥塑作品,還原心境,還原寧夏杞農淳樸生活的樣子。”
除了記錄當下,王曉梅還創作了很多過去生活的場景。在她的家裡,到處擺放著泥塑作品,有碾麥子的場景,有糧食屯子,有虎頭鞋、虎頭帽,還有農人挑水的情景……“我想用泥巴,把過去的生活留住。”王曉梅將自己的鄉愁,寄託在一捧泥土上。王曉梅從小住到大的老院子,於2014年左右拆遷了,搬離那裡之後,她住進了樓房,新的社區有乾淨的環境,平坦的路面,但總是少了些什麼。“過去的村子裏,鄰居之間特別熱情,熟人很多,搬走後這些都少了。”王曉梅說,她會一直創作和農村有關的作品,創作泥塑的泥土是接地氣的,記憶裏昔日的農村也是一樣。
一捧鮮活的泥土
玩了一輩子泥巴的王曉梅,內心十分富足,因為富足而覺得幸福。“拿起泥巴,我就會忘了時間,沉浸在裡面。”王曉梅說,自己和固原的紅膠泥,有說不清道不明的緣分,自己喜歡一個人去找紅土。“二十幾歲的時候,我就騎個自行車,去野外找紅土。”王曉梅記得當年的那種感覺,在鄉村、田間騎著自行車,顛簸在坑坑窪窪的土路上,身邊吹著輕柔的風,田野裏綠油油的麥浪起伏……
很多人都覺得王曉梅的這個愛好有點怪,女孩子家,玩什麼泥巴,髒兮兮的,但王曉梅總是笑而不語,沉浸在泥巴的世界裏,她覺得那些不愛泥巴的人,錯過了太多。但有一點,她和那些不懂她的人想的一樣,那就是她從來沒想過玩泥巴還能登上大雅之堂。
2019年9月,“壯麗70年美麗新寧夏——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書法美術攝影民間工藝作品展”在銀川國際會展中心舉行,王曉梅創作的泥塑作品《家》獲得了二等獎,一捧不起眼的泥土,經過王曉梅的雙手,登上大雅之堂。
這些年來,王曉梅沒有統計過自己做了多少件泥塑,她笑著說,自己一輩子專注玩泥巴,全是因為樂在其中,她不會刻意去做什麼。獲獎會讓人快樂,但最讓王曉梅開心的,是如今她給固原市一中的孩子們教泥塑。“將自己的泥塑手藝,教給這些孩子,看著他們睜大眼睛,好奇地看著這些作品,那一刻是最滿足的。”王曉梅說,和朝氣蓬勃的孩子在一起,自己的泥塑,一個個都是鮮活的。
文字|劉旭卓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編輯|七樓齊雨實習生段夢影
值班主任|李振文
銀川市新聞傳媒集團【壹度文化】出品
用最易讀的管道解讀銀川文化
文化深1°視角多1°情懷濃1°
深度剖析銀川都市文化現象
獨家記錄銀川文化情懷與故事
評論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