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傳承!青海非遺釋放新活力

青海 106℃ 0
摘要:在青海,古老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異彩紛呈,千百年來民間的傳承凝聚著一代代青海人民的勤勞與智慧。日前,公佈的第五批國家級非遺名錄中,青海15個項目入選;15家企業被認定為第三批省級青繡扶貧就業工坊……一個個好消息,展示青海文化軟實力。通過支持非遺文創產業園區、特色街區、特色小鎮建設,保護和利用各地特色非遺資源發展文化旅遊業,培育一批青海非遺商標、民族文化地理標誌、民族文化區域品牌。

我省國家級非遺項目達88項

尖紮達頓宴、青海藏族黑牛毛帳篷製作技藝、貴南藏族刺繡、青海“花兒”、河湟剪紙……在青海,古老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異彩紛呈,千百年來民間的傳承凝聚著一代代青海人民的勤勞與智慧。

日前,公佈的第五批國家級非遺名錄中,青海15個項目入選;15家企業被認定為第三批省級青繡扶貧就業工坊……一個個好消息,展示青海文化軟實力。近年來,我省通過採取多種保護管道,以產業融合發展推動非遺,使一批非遺項目重新煥發生機和活力。

我省文化旅遊部門將非遺保護傳承與發展現代服務業、鄉村文化振興相結合,挖掘文化內涵,對傳統刺繡類項目挖掘整理、提升打造了青繡品牌。通過支持非遺文創產業園區、特色街區、特色小鎮建設,保護和利用各地特色非遺資源發展文化旅遊業,培育一批青海非遺商標、民族文化地理標誌、民族文化區域品牌。

記者從省文化和旅遊廳瞭解到,截至目前,我省共有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3356項,其中,國家級88項,省級238項,市州級812項,縣區級2218項。我省將堅持貫徹“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傳承發展”的非遺工作方針,做好非遺代表性項目的保護、傳承工作,提升非遺系統性保護水准,為助力鄉村振興戰畧實施,推動文化名省建設,打造國際生態旅遊目的地貢獻非遺力量。

傳統技藝綻放活力

在青海,非遺的創新傳承發展讓老手藝成為拓寬農牧民增收通路的新產業,越來越多年輕人的加入讓文化傳承更有新意。

巴桑次旦是同仁市年都乎鄉傳習所的學生。2018年,大學畢業後的她毅然回到家鄉,學習石雕技藝。2020年,她的石雕作品首次賣到四川,賺到第一桶金。巴桑次旦告訴記者,現在越來越多的人關注熱貢藝術,銷售管道多了,同村很多外出打工的女孩都回鄉學起了泥塑、唐卡、石雕等技藝,在傳承優秀文化的基礎上,收入也新增了。

格仁措來自海南藏族自治州貴南縣沙溝鄉德芒村。兩年前,她加入海南一家刺繡公司,成為專業的繡娘。以往學習刺繡是為了給衣服上縫製花紋,現在靠著刺繡手藝,格仁措每月有了穩定的收入。德芒村的四十多名婦女也紛紛加入到刺繡行業中,公司為當地婦女免費培訓刺繡創新和色彩搭配的同時,在省內各大景區設點銷售,並開通了線上銷售管道。

在海東市、海南州、黃南藏族自治州,各地文旅企業以“公司+基地+農戶”的形式,不斷擴大刺繡加工銷售規模,讓刺繡產業逐步成為農村婦女增收致富的新亮點。文旅企業還通過在上海、北京等都市設立銷售點,在網上開設商城等管道,擴大了青繡的市場,讓古老技藝在國際視野中大放异彩。

多元融合助力非遺發展

在青海各地,青繡、熱貢藝術、藏毯、黑陶、銀銅器、和日石刻、木雕等國家級、省級非遺項目初步形成了“公司+基地+農戶”的發展模式,豐富的非遺項目展示青海文化底蘊的同時,傳統技藝、傳統美術類非遺技藝成為鄉村振興的“新動力”。

近年來,我省出臺《青海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條例》、製定《青海省省級文化生態保護區管理辦法》《青海省省級非遺工坊認定和管理辦法》等,推動非遺傳承保護發展。同時,建立非遺項目四級項目名錄體系和代表性傳承人名錄保護體系,制訂傳承人培訓計畫,分批對傳承人開展培訓,指導傳承人開展傳習活動。

我省還採取搶救性保護、生產性保護、整體性保護等多樣化保護措施,通過錄音、影像等綜合性、科技化手段,對一些非遺項目及其代表性傳承人全面系統地建檔、記錄、立體化保存。

記者吳夢婷文/圖

評論留言

  • 熱心網友
    暫時沒有留言

我要留言

◎歡迎參與討論,請在這裡發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觀點。【所有評論需要人工稽核後才能顯示,請勿發佈垃圾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