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仗太英明!若晚打兩個月,中國將“失去”一個大省!
1950年3月初,我軍决定發起海南島戰役。海南島又名瓊崖,面積32200多平方公里,是我國僅次於臺灣的第二大島。和金門一樣,這場戰役也屬於跨海作戰,需要跨越瓊州海峽。但和金門不同的是,該島上的敵軍更多。當時海南島上的國軍共有5個軍十萬之眾,守島司令更是有“戰神”之稱的國軍名將薛嶽。早在1949年10月初的時候,薛嶽就已經登上海南島了,他上島後立刻督促部下修築環島立體防禦工事。
在薛嶽的嚴令下,島上的國軍在數月之內就構建起了三道鋼鐵防線,明堡暗堡星羅棋佈,灘頭陣地還埋有防步兵地雷。薛嶽對自己督造的防禦體系十分滿意,把它命名為“伯陵防線”。除此之外,他手中還有50多艘軍艦和45架飛機可以使用,掌握著絕對的制空權和制海權。幾個月前,我軍剛在金門失利,一些戰士囙此對渡海作戰產生了一定的畏懼心理。那麼,我軍為何還要下决心打這一仗呢?
老蔣敗退臺灣後,就把海南島視為“反攻大陸”的重要基地,島上守軍也多次出動軍艦和飛機對我沿海城鎮進行襲擾和轟炸,百姓的生產和生活受到了嚴重的威脅。正是在這種情況下,我軍才决心解放海南島。而且和金門相比,我軍進攻海南島還有一個十分有利的條件。當時海南島上有我們的武裝,這支武裝就是馮白駒領導的瓊崖縱隊,總兵力兩萬餘人。可以和我登入部隊裡應外合,對島上的國軍進行攻擊。
最終上級把解放海南島的任務交給了四野第15兵團,兵團司令員鄧華接到命令後立刻開始了緊張的準備工作。在當地百姓的支持下,很快籌集到了2000多條船,雖以帆船居多,但指戰員們通過加裝汽車引擎和發動機等管道將其中的一部分木帆船改裝成了機帆船;不僅如此,他們還把迫擊炮和山炮等“重武器”搬到機帆船上使之變成了“土炮艇,既能在航渡途中對付國民黨軍艦的騷擾還加强了灘頭部隊的火力。
在戰術上,鄧華决定採用“偷渡加强攻”的管道。從3月5日開始到3月31日為止,15兵團先後派出了多支部隊利用夜色進行偷渡,共有一個師的兵力順利登島。這些部隊和瓊崖縱隊匯合後,四面出擊,搞得薛嶽疲於應付。鄧華見時機已經成熟,果斷命令兵團主力40軍和43軍發起渡海攻擊。經過一番激戰,擊沉敵艦1艘、擊傷敵艦2艘,重傷敵艦隊司令王恩華,創造了木船打敗軍艦的海戰奇迹。
突破了敵人的海上封鎖後,我進攻部隊與4月17日2時左右順利登島,在接應部隊的配合下,突破了國軍的灘頭防禦陣地,向縱深挺進。薛嶽得知灘頭陣地失守的消息後,急忙從海口調集部隊進行反擊,經過數天的激戰之後,敵人不支敗退。薛嶽見大勢已去,於4月22日下達總撤退令,準備帶領殘部逃往臺灣。我軍隨後進行追擊,5月1日,海南全島獲得解放。
海南島戰役,前後歷時58天,共殲敵33150人,我軍傷亡4500多人。現在看來,這一仗打得十分英明,為啥這麼說呢?因為海南島解放一個多月後朝鮮戰爭就爆發了,美國軍艦封鎖了臺灣海峽。如果當時海南島沒有解放的話,作為僅次於臺灣的第二大島,老蔣一定會請求美軍對瓊州海峽進行封鎖,這樣的話,海南島就有可能變成“第二個臺灣”。從以這一點來看,海南島戰役打得真是太英明了。
評論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