捕捉鱘鰉魚。圖片來自網絡,版權歸於網絡
序說:康熙乾隆松花江捕捉鱘鰉魚
三百多年前的1682年,為了捕捉鱘鰉魚,日理萬機的康熙皇帝東巡吉林途中即預先下旨,命令吉林將軍巴海和吉林打牲烏拉總管衙門總管西庫特預先準備,他要到松花江上“網魚”。到達吉林後,康熙皇帝居然在吉林打牲烏拉總管衙門管轄的龍堋江段親自下江操舟、撒網、捕魚。
為了捕捉鱘鰉魚,康熙帝1698年剛剛御駕親征平定了西北準噶爾的叛亂,就不顧鞍馬勞頓,急匆匆地奉太后、帶皇子繞道蒙古草原,斜插松花江,然後在沿松花江設立的黃魚圈和打魚樓附近江段撒網捕魚,歷時多日,玩了個痛快。
為了捕捉鱘鰉魚,乾隆皇帝於1754年緊步皇爺爺康熙帝的後塵,奉太后、帶嬪妃巡查吉林,然後山上狩獵,江中捕魚,並模仿乃祖康熙大帝,來個松花江捕魚賦詩。
讓我們緊跟康熙的足迹,前往松花江和黑龍江畔,去探尋鱘鰉魚的秘密!
鱘鰉魚。此圖選自網絡。版權歸於網絡
★鱘鰉魚是什麼魚
大清皇朝吉林打牲烏拉總管衙門進貢北京皇宮的貢品册籍上,赫然寫著一種稀罕的魚類——“鱘鰉魚”。其實,這是兩種魚,鱘魚和鰉魚。鱘魚,又寫作鱏魚,即現今的史氏鱘。鰉魚,學名達氏鰉,是鱘魚的一種。約定俗成,東北人早就把它們稱作鱘鰉魚。
鱘鰉魚在現今的松花江中上游近乎絕跡了,現在只生活在松花江與黑龍江交匯的流域,且十分稀少,因而,人們很少看見它的尊容。
但是鱘鰉魚有三個顯著的特點:
第一,鱘鰉魚血統古老,比之人類要古老的多。科學家考證,鱘鰉魚是與恐龍同時代的動物,可以追溯到一億三千萬年前,可謂地球上的活化石。它的脊背上天生5行大的菱形骨板,如同脊背長有骨板的劍龍。有人推斷說,這種鱘鰉魚脊背的骨板,就是古代恐龍屬動物的遺傳。當然這種證明極其困難,因為恐龍時代畢竟太過遙遠了。有研究說,恐龍時代的後期,地球突然遭遇劇烈的自然嬗變,於是恐龍逐漸滅絕,而鱘鰉魚卻保留了下來。可見鱘鰉魚的基因是何等强大。
此圖選自網絡。版權歸於網絡。被捕捉到的鱘鰉魚
第二,鱘鰉魚個體碩大,是江河中的大麦克。它的最大個體可達7-9米長,稍大些的五六百斤,再大的一千多斤,更大的可達二千多斤。倘若它在黑龍江或者松花江的水中忽然冒出來撒個歡兒,必然會激起漩渦巨浪,那是古代人眼中龍一樣的水族,是現代人心中湖怪、水怪一樣的存在。
第三,鱘鰉魚相貌奇醜。它體型似紡錘,渾身像鯰魚、黃鱔一樣無鱗。頭如笆斗,上唇細長,好像鯊魚的尖吻,嘴巴隱藏在尖吻的下麵,與腹部齊平。小眼睛和碩大的腦袋、粗長的身體極不相稱,有些像蛇眼一樣小而醜陋。奇怪的是它的頭部唇邊還長著幾根觸角似的長須。肚皮白色,但頭部與身體呈灰黃色,這大概是清朝時代吉林打牲烏拉總管衙門的捕魚漁丁把它叫“黃魚”的原因。
鱘鰉魚是回游魚類,一旦產卵期近,它就會從日本海或者韃靼海峽循著淡水遊進黑龍江,然後向上遊進軍,一直遊進松花江中上游寬闊的激流處,才把它那珍貴的魚卵產到江底的礁石上,再遊回大海,完成一個生命生產週期。古代人的捕鰉期,正是它的會有期。
被捕捉到的鱘鰉魚。此圖選自網絡。版權歸於網絡。
但是,自從1937年吉林市松花江上修建了豐滿水電站後,攔江大壩截斷了鱘鰉魚的回游路線,加之松花江上游樺甸夾皮溝金礦的開採和冶煉的廢水污染,已經不適於鱘鰉魚生存繁衍,囙此,現在的鱘鰉魚只在黑龍江與松花江交匯的呼瑪縣至撫遠縣的黑龍江流域出現,並且數量越來越少。
★鱘鰉魚為何會成為大清皇家的貢魚
多年來,民間一直在猜測鱘鰉魚為何會成為大清王朝皇家幾百年必不可少的貢魚,而且一旦數量不够,體量不够,吉林打牲烏拉總管衙門的總管及其所屬幹部,都要受到革職、罰俸的處罰。據有關史料記載,乾隆年間,乾隆皇帝私訪大柵欄時,發現市場出賣的鱘鰉魚長有丈餘,體態碩大,威武异常,比之吉林打牲烏拉總管衙門進貢的鱘鰉魚要大得多。乾隆大怒,立即下旨對吉林打牲烏拉衙門的總管進行革職並罰俸三年的嚴厲處罰。
大清皇室為何如此重視鱘鰉魚?這有如下幾點原因:
第一,鱘鰉魚是歷史上傳下來的美味佳餚。宋朝吳自牧的《夢粱錄·肉鋪》早就記錄著鱘鰉魚是美肴。史稱宋遼金時代的遼國統治東北時期,遼國皇帝耶律氏即年年逼迫女真部族在松花江上捕撈鱘鰉魚,供其皇族花天酒地。
康熙松花江捕魚。
金滅遼後,金國皇族完顏氏也將產自松花江和黑龍江中的鱘鰉魚,作為吉祥物和美味佳餚加以捕撈。其後的明朝大才子徐渭在《送婁某丞丹陽》詩中就有:“應憐道路疲迎送,莫買鱘鰉糜俸錢”的佳句。《紅樓夢》第53回描繪烏莊頭烏進孝冒著連天大雪給賈府送年貨時,那年貨貢單子上就寫有
“鱘鰉魚二個”的貢品。光緒年間的學者徐珂在《清稗類鈔·動物·鱘鰉》中記載:
“鱘鰉,一名鳣(shàn),產江河及近海深水中。無鱗,狀似鱘魚,長者至一二丈,背有骨甲,鼻長,口近頷下,有觸鬚。脂深黃,與淡黃色之肉層層相間。脊骨及鼻皆軟脆,謂之鱘魚骨,可入饌(zhuàn,飯食)。”徐珂還說:
“奉天之魚,至為肥美,而鱏鰉尤奇。巨口細睛,鼻端有角,大者丈許,重可三百斤,冬日可食,都人目為珍品。”——徐珂說的奉天,泛指東北。
第二,鱘鰉魚是難得的滋補品。《本草綱目.鰉魚》專有引用:
“其肝主治惡瘡疥癬”,又在“鱘魚”條下引述雲:
“其肉補慮益氣,強身健體,煮汁飲,治血淋;其鼻肉作脯補慮下氣;其籽如小豆,食之健美,殺腹內小蟲。”“鱘骨長腰力,食之延年益壽,明目壯陽”。
此圖選自網絡。版權歸於網絡。
大家試想一下,鱘鰉魚肉既鮮美,又能治療這麼多古怪的疾病。愛新覺羅氏皇族若干,後宮佳麗三千,加之皇宮御醫既重視又忽悠,哪個皇帝不惜命?哪個嬪妃宮女不愛美?哪個皇家的王公貴戚、哪個朝中的官僚、哪位宮中有權的太監工人不想吃一點嘗嘗鮮,健健體治治病?
第三,鱘鰉魚個體碩大,是江河中的霸王,是魚蝦中的魚龍,且有個“鰉”字做名,更沾了皇家的光。所以才有那些諸如有人捕到鱘鰉魚送往北京,請慈禧太后命名,慈禧太后見此魚碩大,顏色又黃,就賜名“鰉魚”等等來自民間的傳說。實際上,鱘鰉之名早在宋朝就已經見諸文書了。何須慈禧太后命名!那故事無非說,連慈禧太后都重視鱘鰉而已。
其實,在吉林市的烏拉街鎮的滿族羣衆那裡,至今還可以聽到關於皇家為何重視捕撈鱘鰉魚的各種版本的傳說。其中,傳說宮中大年除夕的團年飯必吃鱘鰉魚。因為那是一年中皇帝和所有太后、皇后、嬪妃、皇子皇孫們共同聚餐的唯一的一頓團圓飯。所以,宮廷禦宴的菜肴中,必須有各種鱘鰉魚的佳餚,以示皇帝對家人的親情和重視。
黑龍江撫遠市捕捉到的鱘鰉魚。此圖選自網絡,版權歸於網絡。
還有另一種傳說也比較可信,說大年初一的早晨,當宮中的大鐘敲響前,皇帝親臨太和殿前,看太監把吉林打牲烏拉總管衙門進貢來的最大的鱘鰉魚從冰窖中抬出來,抬到太和殿前石階之上,重新裹上新的黃綾子,魚頭魚尾配上專用大紅宮花,所有的皇子必須給皇帝拜年後,當著皇帝的面兒,不准太監攙扶地自己登上鱘鰉魚頭上踩一踩,跳一跳。踩一踩,叫做踏龍頭,站穩了,保太平。跳一跳,叫跳龍頭,寓意為躍龍門。實際上皇子生皇家,就是生在龍門之內,還需要跳什麼龍門?大概寓意是皇子們人人都要有當個好皇帝或者好王子的理想而已。
★康熙、乾隆二帝,三次親臨松花江,並沒有網到鱘鰉魚
但是,鱘鰉魚並不好捕撈。如果容易捕撈的話,吉林打牲烏拉總管衙門絕對不會組建捕魚八旗,絕對不會專門設立打魚樓,絕對不會沿松花江和黑龍江畔修建若干“黃魚圈”,以飼養春夏秋三季提前捕撈到的鱘鰉魚。
此圖選自網絡。版權歸於網絡。
如果容易捕撈的話,康熙皇帝和乾隆皇帝絕對不會多次臨江操舟捕撈卻空手而回。有人說,康熙和乾隆的捕魚詩詞中,不是都有關於捕撈到的鱘鰉魚的描寫嗎?我認為,那是詩人的聯想和詩意的浪漫。因為《清實錄》《吉林通志》《吉林外紀》《吉林打牲烏拉總管衙門典志》上並沒有關於康熙和乾隆帝捕捉到鱘鰉魚的片紙隻字的記述。
康熙第一次東巡吉林時,曾親手在龍堋駕舟捕撈鱘鰉魚。康熙第二次奉太后,帶領七位皇子東巡吉林時,專門在松花江各黃魚圈碼頭遊歷多天。乾隆東巡吉林也在松花江上親自下過江捕過魚。兩位皇帝如此重大的活動有關史料都有記錄,但是,唯獨沒有他們捕到鱘鰉魚的記錄。如果兩位皇帝真正捕到了鱘鰉魚,而有關史官不記,那恐犯有殺頭之罪吧!想一想,康熙東巡吉林途中,每到一地射死多少野獸,都有籠統的記載。如果射死老虎,那麼必有“射殪一虎”或者“射殪二虎”的記載。一句話,兩位皇帝如此想親手捕到鱘鰉魚,但恰恰沒有捕到!
康熙網魚圖。此圖選自網絡。版權歸於網絡。
喜歡狩獵和捕魚,大概是人的天性。一方面,野獸和魚蝦是人類生存不可或缺的美味佳餚。另一方面,那種參與的勝利感覺和收穫的體驗,可能是妙不可言的。國家現在為何要禁獵?因為人類太喜歡狩獵捕撈了,無論天上飛的,地上跑的,土裏鑽的,水中游的,幾乎被獵捕得越來越少,近乎絕跡了。大象敢獵,雄獅敢獵,老虎敢獵,熊羆敢獵,毒蛇也敢獵。水中的魚呢?連足有一節火車長的龐然大物藍鯨(藍鯨長度33.58米,重:239噸)都敢獵,何况最大的僅有幾米長的鱘鰉魚呢!
捕撈幾斤重的鱘鰉魚,並非難事兒。捕撈十幾斤、幾十斤重的鱘鰉魚,似乎就有困難了。一般的漁網很難網住這麼大的魚。水是魚世界!水中的魚猶如山中的老虎,水中的蛟龍,力氣大得很。
我在松花湖畔教學時,一名中學生在午休時的松花湖淺灘抱起一條被網住的十多斤重的鯉魚時,出水的鯉魚一個鯉魚打挺,一尾巴就把那十幾歲的男孩子拍倒在水中,那鯉魚衝破幾重漁網,接連幾個鯉魚躍波,倏然躥進松花湖深處。
捕捉到的鱘鰉魚。此圖選自網絡。版權歸於網絡。
還有一次,我在假期親眼看到松花湖的漁民捕到一條27斤重的鯰魚,兩條船上的漁民凑到一起用漁網在水中纏了又纏,裹了又裹,抄羅子裝不下這魚,只好慢慢將它拖到淺灘處。一比特年輕的漁民跳下船想按住它,結果被鯰魚身體一彎,一個橫掃落葉,毫不費力地抽倒在水中。試想,如果想捕捉住幾米長的大鱘鰉魚,沒有特殊的捕捉辦法,根本就是癡心妄想。
《黑龍江外記》中曾有介紹,捕鱘鰉魚之法是“
長繩系叉,叉魚背,縱去,徐挽繩,以從數裡外。”此法極其危險,漁船會被鱘鰉魚拖走,掀翻。前幾年,我到黑龍江撫遠市採訪——撫遠地處黑龍江、烏蘇里江交匯的三角地帶,是中國陸地最東端的地方,是滿族先祖肅慎人的發祥地之一,原名“伊力嘎”,是赫哲語,意為“金色的魚灘”。在那裡,一比特70多歲的赫哲族漁民說:這江中的鱘鰉魚力大無窮,實在太可怕。頭幾年的一個悶熱的下午,我正劃著漁船和漁民小六子到前邊的江中起網,平靜的江面忽地湧起一道大浪,只見船頭一側的水下一尺左右的深處,顯露出一個圓圓的黑糊糊的大魚腦袋。
水中的鱘鰉魚。此圖選自網絡。版權歸於網絡
我怕是大魚翻江作禍,急忙將船頭一歪,想躲開它,可是那大魚一頭紮到我的船下,輕輕一拱,我那一丈多長的漁船險些翻掉,船頭的小六子卻一個不穩閃下船頭落入江中,那大魚一個回身,水面立即卷起一個巨大的漩渦。小六子剛想爬上船立即被捲入漩渦。我摸起拴著纜繩的魚叉,奮力朝著水中的黑影擲去,哢嚓,正中黑影。江面立刻泛起一灘血迹。我正高興時,漁船像箭一樣向上遊射去,我被猛然晃倒在船艙。原來魚叉叉中了大魚,大魚吃痛,帶著纜繩拴在船旁棹樁子上的漁船向上游逃去。我緊握船槳想保持方向,但力氣別不過大魚,嘩啦,漁船被拽側翻了。那大魚就橫拖著船往上游飛奔了一二裏多才停下來。等我遊到岸邊,小六子正在岸邊等我。我們駕著另外一隻船追上我的翻在江中的船時才發現,受傷的大魚早已脫叉逃走了……我感興趣地問,那魚有多大?老人回答,比我的船長,總有千八百斤吧!
我詢問,這黑龍江的鱘鰉魚怎麼才能捕捉到?老人思索著說,整個撫遠縣二三年間興許能捕到一條几百斤以上的大鱘鰉,那都是趕巧了。你要真想捕捉它,還真捕捉不到。我問,是用魚叉還是漁網?老人說,這幾年捕獲的大鱘鰉,基本都是用“網其它魚的漁網裹住的”。至於怎麼這麼巧就裹住了,不好說。
鱘鰉魚。此圖選自網絡。版權歸於網絡。
老人家說,你可想想,得用什麼樣的漁網、多長的漁網,多結實的漁網,才能裹住它?不用說千斤魚,就是百斤魚,弄翻一隻船也是容易事兒。總之,這鱘鰉魚可遇不可求。再問,老人說,甭聽別人瞎吹呼我是鰉魚王,我一輩子六十多年才打了七八頭大鰉魚,怎麼能稱鰉魚王呢!嗨!那年為了捕撈鱘鰉魚,我還死了個年輕力壯的夥計呢。白瞎了,才不到三十的年紀。說到此,老人再不開口。
奇怪的是,這裡的赫哲漁民可以和你大碗酒大塊魚地吃喝,可以和你吹噓他們捕撈過多大的鱘鰉魚,可以說他們捕捉鱘鰉魚時多麼驚險,但是,絕對不會和你說他們用什麼方法、怎麼捕捉的。
打開鱘鰉魚的網頁,你可以看到眾多的捕捉到幾百斤,乃至上千斤的鱘鰉魚的報導,但是,卻無論如何查不到漁民們究竟如何捕捉到鱘鰉魚的。
怪哉!鱘鰉魚。謎一樣的鱘鰉魚!
被捕捉住的鱘鰉魚。此圖選自網絡。版權歸於網絡。
評論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