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在《禮論》中寫到:“喪禮者,以生者飾死者也,大象其生,以送其死,事死如生,事亡如存。”意思是古代的喪禮,其實就是將死者看作生者一樣對待,囙此被稱為“事死如生”。所謂“事”就是侍奉的意思,囙此在古代才會有許多珍貴的陪葬品,甚至殉葬制度的出現。
“事死如生”的觀念,很大程度對現在的考古研究提供了巨大幫助,古墓中文物的出土,有助於考古學家研究過去的歷史風俗。而古墓中陪葬品的種類也各種各樣,從死者生前的貼身用品,到金銀器皿,種類繁多。但是在河北的一處古墓卻出土了非常奇特的陪葬品——一桌豐盛的“菜肴”,就連專家也從未見過這樣的場面。
河北地區是我國古代時期的冀州,直到五代十國以前,都是中原文化的起源之一。但是在宋朝以後,河北被割讓給遼國,從此作為遼國的地盤。囙此這裡也有許多遼代古墓,在張家口就出土了一座古墓,墓主人是遼代張氏家族的族長,張文藻。
當專家打開封土後,映入眼簾的是墓道門口的兩位“門吏”,這是兩幅畫穿著遼代服飾的男子壁畫。兩位門童雙手抱拳,呈現畢恭畢敬的姿態,仿佛是專門為了迎接考古學家的到來。進入墓道後,可以看到牆壁上有許多精美的壁畫,這些壁畫歷時一千多年依舊栩栩如生,對研究遼代風俗和禮儀衣物有著巨大參攷價值。
當考古學家進入墓室後,裡面的場景卻讓他們大吃一驚。原來在墓室的正中央放著一張大桌子,桌子上無數碟碗,碗裏盛放的都是各種美食。有板栗、葡萄、檳榔、梨子等等。但是令人疑惑的是,這些殘存的食物,無一例外都是素食,難道是肉類都被吃掉了,或者都已經腐爛?後來在墓誌銘中專家才弄清楚這到底是怎麼一回事。
原來這座墓的主人張文藻,他是一比特虔誠的佛教徒,平時食素戒葷,而這些美食都是他特意準備用來招待“客人”的。這裡的“客人”就是所謂的盜墓賊,墓誌銘中有這樣一句話:“凡後世入吾寢塋者,閱吾一生,皆為吾友,當以佳餚相待。”由此可見墓主人的豁達心境和樂觀積極的性格。
最後專家果然沒有在墓室中發現其他任何陪葬品,最有參攷價值的還是墓道中和墓室內的幾幅壁畫。不過雖然沒有文物,但是卻有意外之喜,那就是墓主人用來招待“客人”的菜肴。要知道用來盛菜的碗碟都是遼代文物。
最讓人驚訝的是,一個“黃釉龍首碗”中盛放的板栗,個個保存完整,就像鮮貨一般,足足有35顆之多。而一個“綠釉雞腿瓶”中更存放著香氣四溢的葡萄美酒,這讓專家大喜過望。畢竟文物陪葬品經常能看到,但是保存千年的板栗和美酒可不多見。
當然最讓人佩服的還是墓主人的心境,能够在迷信封建的古代,做到如此豁達開朗。不僅不帶任何陪葬品,還擺下了一桌“豐盛酒宴”來款待盜墓賊。足見其佛法理念之深,已經真正的看破紅塵,明白人的一生“生不帶來死不帶去”的道理,也讓他的墓穴沒有受到盜墓賊的破壞,這才是真的“大智慧”。
評論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