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五代的河東地區盛產開國帝王,河東節度使有何特殊優勢

天津 167℃ 0
摘要:提起五代,對其稍有瞭解的人都知道,他們的開國之主無一例外都是以前朝藩鎮的身份“上位”為帝的。這其中,後唐、後晉、後漢連續三朝的開國皇帝李存勖、石敬瑭、劉知遠,在登基之前都曾做過河東節度使。而後周的開國皇帝郭威,也曾是河東節度使的麾下大將。那麼,為什麼五代時期的河東會盛產開國帝王?河東節度使又有什麼特殊的“職位優勢”呢?由此可見,河東地區的地理形勝,使其成為典型的易守難攻之地。

提起五代,對其稍有瞭解的人都知道,他們的開國之主無一例外都是以前朝藩鎮的身份“上位”為帝的。這其中,後唐、後晉、後漢連續三朝的開國皇帝李存勖、石敬瑭、劉知遠,在登基之前都曾做過河東節度使。而後周的開國皇帝郭威,也曾是河東節度使的麾下大將。

那麼,為什麼五代時期的河東會盛產開國帝王?河東節度使又有什麼特殊的“職位優勢”呢?

上圖_河東地區

河東其地

要想解答上面的問題,我們必須先來看一下河東的地理位置。所謂河東地區,是指黃河“幾”字形河曲處北向南流向主河道以東、太行山以西地區,包括今天山西省中部、北部大部,及陝西、寧夏、內蒙各一部。

此地在唐朝,是李唐皇室的龍興之地,其中太原城更是唐高祖李淵的起兵之所,被唐朝定為北京,其地位僅次於長安、洛陽。

這個地方山河環繞、地勢險峻:北部有長城天險,可以防禦北方遊牧民族的南侵;南部有澤(今山西晋城)、潞(今山西長治)二州倚黃河為屏障,可抵擋中原王朝軍隊向北進犯;東有太行山,可限制盧龍、魏博、成德等河北强藩的西征;西有戈壁大漠,可隔斷黨項、回鶻、阻蔔等蕃部的威脅。

上圖_黃河流域地圖

由此可見,河東地區的地理形勝,使其成為典型的易守難攻之地。顧祖禹在《讀史方輿紀要》便形容河東是“襟帶河、汾,翼蔽關、洛,推為雄勝”。不論是誰想要征服這裡,都勢必要付出極大的代價。

李克用割據河東,雖遭後樑朱溫毀滅性打擊,但仍可憑藉澤、潞防線死死堅持,最終由李存勖轉敗為勝;強悍如契丹鐵騎,也幾度在長城的雁門關等地被以逸待勞的河東軍打得滿地找牙。而且,晋中、晋北地勢較高,故而從河東出兵,無論是向東進攻河北藩鎮,還是南下進攻中原腹地,都能够“居高臨下,勢如破竹”,憑藉騎兵高速的機動能力,很快就能突破敵軍防線,進而兵臨城下。

更何况從河東出發向東或向南用兵,兩個方向上都是大平原,幾乎無險可守,這更可令以騎兵為主的河東軍隊毫不費力地大踏步實施戰畧機動,牽著敵人的鼻子走,牢牢掌握戰爭主動權。李存勖、石敬瑭、劉知遠都是率軍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直撲開封或洛陽,一戰便攻取中原政權的都城,從而砥定大業。

上圖_後晉高祖石敬瑭(892年—942年)

河東其軍

前文說過,河東乃李唐龍興之地,一直是北方重鎮,故而自唐朝起,中原政權便在此屯駐重兵戍守。加之這裡外接五胡,面臨北方遊牧民族巨大的軍事壓力,所以不論哪朝,勢必都會對其防務格外上心。

唐朝設河東節度使之職時,便在駐軍五萬五千,以防備突厥、契丹。由於長期與遊牧民族交戰,此地民風彪悍,無論胡漢,甚至婦女、少年皆有騎射本領,這無疑提供了很好的兵源。而且,河東因為鄰近遊牧民族聚集區,境內本身也有不少遊牧民族,特別是昭武九姓和沙陀族居多,這些部族弓馬嫻熟、能征善戰,所以歷任河東節度使都十分注意招攬這些部族中的精銳編入部隊,這就使河東能够組建一支强大的騎兵軍團。

上圖_後唐莊宗李存勖(xù,一作“勗”)(885年-926年)

在冷兵器時代,强大的騎兵就是最具威力的戰畧機動力量,這是河東集團能够在唐末五代呼風喚雨的最為重要的軍事資本。隨著李存勖滅盧龍、降成德,兩鎮的精兵也大多被河東軍購並,使其軍事實力更加強悍。而為了統禦這些驕兵悍將,非有名望、資歷、本領最為出色的將帥不能鎮守之。

所以自後唐開始,河東節度使全部由本朝頭號大將出任,石敬瑭、劉知遠無一例外都是如此。兵强將也强,猛將配精兵,這在靠武力吃飯、憑軍功闖天下的五代亂世中,自然能够成就五代天子三代出河東的特殊現象。

上圖_《舊五代史》成書於北宋,原名是《五代史》,也稱《梁唐晋漢周書》

河東其人

翻看整個五代歷史,我們不難發現,那些名頭響亮、在史籍中著墨甚多的傑出人物,源自河東集團者可謂數不勝數。一部《舊五代史》,列傳中的文臣武將出身河東集團的占到總數的一半以上。

武的方面,像周德威、符存審,都是智勇雙全的大將之才,能力足可獨當一面;“李橫沖”(李嗣源)衝鋒陷陣的本領當世無雙,李存孝、夏魯奇也都堪稱頂尖猛將。文的方面,前有張承業、馮道,後有安重誨、桑維翰,皆是謀國之臣。放眼整個五代十國,筆者認為恐怕只有後周的班底能與之相比了,但猛將的質量和數量顯然都不及河東集團。

上圖_馮道(882年-954年)

重要的地理位置、頻繁的民族交往,使河東地區戰事不斷。一般百姓為謀生存,加之成功人士的榜樣作用,許多年輕人都選擇從軍為職業或將之作為改變命運的機會。正所謂“簪弁子弟,服習弓馬,給事麾帶,以裂車騎材官之盛。地近虎山,土著從戎者,十室五六”(《大同市志•軍事》第四篇)。

而且,河東士人還極為注重培養子弟文武兼修,從東漢到五代,河東不僅出了最高武職者(大將軍、大司馬級別)59人,最高文職者(三公、宰相級別)亦出了59人。像唐時身兼文武、位列將相的裴度,就是這類人才的典型代表。

上圖_五代十國版圖

正是因為這種風氣的不斷延續,河東地區的士人或上陣殺敵、或出謀劃策、或治民理財,不管具有什麼樣的才能,總能找到合適的用武之地。加之一人顯赫之後,在其周圍,往往也多提攜、任用和自己具有親密地緣關係的老鄉、同學,將其作為己方勢力的骨幹成員與覈心力量。

在五代這一特殊的亂世背景下,一方勢力一旦奪取政權,其首領蒞臨九五後,這幫源出同門的鄉黨覈心們自然也就封侯拜相、紅極一時。

此種成功,立即會產生顯著的連帶效應,從而輻射更多的河東士人想辦法躋身朝堂、名垂青史,河東人才自然會不斷湧現。層出不窮的人才,這正是那些最後能够問鼎天下的河東節度使們手裡最重要的本錢。

上圖_趙匡胤黃袍加身

可以說,河東節度使能够屢次“上位”成功、取代前朝,不僅得益於河東得天獨厚的天時地利,也有賴於河東雄厚的人才儲備。但是,所有這些,都離不開一個至關重要的因素,那就是五代十國是一個空前的亂世。任何以武力見長的軍事政治集團,註定都會留下屬於自己的傳奇。

隨著後來趙匡胤黃袍加身、建立北宋,五代十國的分裂局面宣告終結,以河東節度使為首的河東軍事集團,也終因失去生存環境而湮沒在歷史的長河之中。

作者:林森校正/編輯:莉莉絲

古籍文獻

【1】顧祖禹《讀史方輿紀要》卷40

【2】司馬光《資治通鑒》卷284

【3】歐陽修《新五代史》卷24

當代文史著作

【1】李愛軍、司徒尚紀《山西籍軍事人才時空分布演變及文化背景分析》

【2】靳生禾《山西古戰場研究》

【3】李衛宏《山西史志研究》

【4】譚其驤《簡明中國曆史地圖集》

文字由歷史大學堂團隊創作,配圖源於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評論留言

  • 熱心網友
    暫時沒有留言

我要留言

◎歡迎參與討論,請在這裡發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觀點。【所有評論需要人工稽核後才能顯示,請勿發佈垃圾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