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線到面:抗戰時期八路軍與新四軍的連通

湖北 139℃ 0
摘要: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後,集結在陝甘的紅軍主力改編為八路軍。按照國共兩黨的商定,八路軍隸屬第二戰區序列。1937年8月下旬到9月初,八路軍各部出師東渡黃河,開赴山西抗戰前線,隨後向華北敵後作戰畧展開,進行敵後遊擊戰爭。中共與新四軍的關係也已理順,軍長葉挺獲得了中共中央的認可,新四軍正式開始組建。八路軍、新四軍的連通,對於中共的抗戰佈局和整個抗戰的結果來說,有著重要的戰畧意義。

簡介

作者:楊利文,延安大學中國共產黨革命精神與文化資源研究中心

王青鶴,延安大學政法學院

本文來源:黨史研究與教學. 2020,(01);歷史學參攷

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後,集結在陝甘的紅軍主力改編為八路軍。按照國共兩黨的商定,八路軍隸屬第二戰區序列。1937年8月下旬到9月初,八路軍各部出師東渡黃河,開赴山西抗戰前線,隨後向華北敵後作戰畧展開,進行敵後遊擊戰爭。

11月,華北大部淪陷,淞滬會戰也以國軍的潰敗結束,南方大片國土的淪陷已不可避免。中共與新四軍的關係也已理順,軍長葉挺獲得了中共中央的認可,新四軍正式開始組建。中共中央同意了南方8省14個地區紅軍遊擊部隊集中整編,開赴華中敵後作戰。

全國抗戰形勢的發展,為八路軍、新四軍向敵後戰場的擴展,提供了廣闊的空間。隨著日寇擴大對中國的侵略及其打通南北戰場的推進,以敵後為主要作戰區域的八路軍與新四軍也有了實現戰畧連通的必要和機會。經過規劃、爭取、嘗試、收縮、再擴展,終於在抗戰勝利前夕實現了八路軍、新四軍由線及面的連通。發展蘇北和發展河南的戰畧舉措在其中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1。

八路軍與新四軍的連通,是指八路軍和新四軍控制區域實現相接,或由兩軍結合控制一些要地,通過相結合的地帶把兩方的控制區連成一線或一片,以造成兩方隊伍、人員、物資等往來的便利,乃至實現戰役戰鬥的配合與相互支援2。八路軍、新四軍的連通,對於中共的抗戰佈局和整個抗戰的結果來說,有著重要的戰畧意義。

一、中原區的兩條線:連通的規劃與爭取

中共中央規劃的第一個連通地區是中原,特別是河南地區,覈心地域是豫西山地和豫東南以大別山脈為中心的鄂豫皖區。鄂豫皖區尤其受到中共中央的重視。

1937年12月30日,毛澤東在給武漢中共代表團的電報中提到了對抗戰形勢的判斷,認為日寇完成“佔領濟南、徐州、蚌埠或再占鄭州、開封”的第一期作戰任務後,第二期的作戰目標,“當在佔領蘭州廣州武漢三點,並使相互聯絡起來”。下一步在北方的主要作戰目標是“占寧夏”,通過寧夏而占蘭州,以切斷中國的對外交通。囙此,“八路三個師主力以一師開甘凉二州”,“以一師開固原地區”。另外,判斷敵占蘭州時,“此時其正面必已佔領鄭州,甚至切斷潼關”,囙此,“以一師開豫西,此師待敵攻鄭州、潼關時開動”3。同一天,在另一份電報中,毛澤東提出了長江南北的作戰部署設想:“為使敵攻武漢處於我之戰畧包圍”,我軍必須建立以皖南為重心的蘇浙皖贛邊和以安徽舒(城)桐(城)、湖北黃(梅)廣(濟)、河南商(城)固(始)為中心的鄂豫皖兩個主要軍區,以及包括豫西在內的幾個輔助軍區。新四軍主力分駐兩個主要軍區:“以陳毅支隊置於皖南,以高敬亭支隊並準備新增一部置於皖北”4。也就是說,中共軍隊的主力佈置,是沿西北——豫西——鄂豫皖——蘇浙皖贛邊一線展開。河南,就成為設計中的中共敵後抗戰南北戰場的聯接地,而豫西和鄂豫皖區則會成為八路軍、新四軍的連接點。此時豫西原有河南省委領導的周駿鳴部“豫南人民抗日軍獨立團”,大別山區有紅二十八軍(高敬亭),即後來的新四軍第四支隊第八團和第四支隊主力。考慮到中央對大別山的重視,高敬亭支隊預計新增的那“一部”,極可能從八路軍主力中抽調,或從山東調入5。

在隨後的幾個月內,同蒲路、平漢路日軍南進到黃河北岸,東線南北兩路日軍進迫津浦、隴海兩條鐵路的交匯點——徐州,企圖奪占徐州,打通津浦鐵路,使南北戰場聯成一片。隴海路全線受到威脅。北線沒有成為日軍的突擊方向。囙此,1938年2月15日,毛澤東又提出了一個戰畧設想,估計:“當敵集力攻隴海路時,河北全境及山東境內乃至江蘇北部必甚空虛,同時晋察綏三省之敵一時尚無力南進”,八路軍主力之一的一一五師出擊平漢路以東之河北地區,再經發展山東後,或可能直接進入河南安徽,“以鄂豫皖邊為指揮根據地,為保衛武漢而作戰”,同時由一二九師主力出兵豫西策應。最後一一五師最後轉入豫西與鄂西6。這一設想後來沒有實行。

2月21日,毛澤東致電朱德、彭德懷、八路軍三個主力師和漢口的中共中央長江局,“設想西安武漢長沙南昌四點被敵進攻萬一不守時”,為堅持長期抗戰,中國在6處主要戰畧支點必須力爭建立抗戰根據地。這6處戰畧支點是:山西區、鄂豫皖邊、蘇浙皖贛邊區、陝甘區、鄂豫陝邊區、湘鄂贛邊區。毛澤東設想,“如果武漢等處萬一不守,這一切區域包括武漢附近在內容許我們插足的可能是存在的”。囙此,預擬八路軍三個主力師的分布情况為,“一個位於鄂豫皖區,一個位於鄂豫陝區,一個位於陝甘區”,並特別說明,“準備以一個師位於鄂豫皖是必要的”7。23日,毛澤東在又一封電報中充實了這一設想,預設了設想的實現過程:潼關西安鞏固,但武勝關、武漢危險時,八路軍應抽出一個師轉入武勝關以東,配合友軍作戰;潼關西安危險,但武勝關、武漢尚無危險時,應抽出一個師轉入潼西線,配合友軍作戰;潼關、武勝關均危險時,則應抽出兩個師南下,一個位於平漢以東,一個位於平漢以西,配合友軍作戰8。

3月1日,中共河南省委軍事部部長彭雪楓致電毛澤東等,認為在豫西、陝南、湖北這一縱橫千里的廣大區域建立和發展抗日根據地大有希望,並提出一個重要建議:“以現時山西戰局及陝北三邊形勢看,我軍有以陝南豫西及通南巴這一地域作大後方的絕對必要。”9毛澤東贊成彭雪楓的看法,但表示更看重鄂豫皖,回電說:“現時根據地仍應堅持陝甘邊,但準備轉移時,最好是在鄂豫皖邊,望以大力發展該區工作。”10

日軍在同蒲路、平漢路的進展,對潼關構成了直接的威脅。毛澤東判斷,“敵取潼關,依地形,由洛陽西攻較難,由臨汾南攻較易,囙此,平漢、同蒲兩路之敵,似力求由東北兩方,分數路向晋南,其總目的在驅逐晋境我軍,佔領臨汾、風陵渡,最後奪取潼關,保障進攻武勝關之右翼”,“平漢、同蒲兩路之敵,主要當用於奪取潼關”11。也不排除日軍還有可能先渡河攻擊洛陽。考慮到集結於晋南的國民黨軍隊在日軍攻擊下可能潰退到黃河以南,影響到鄭州、洛陽、潼關的防守,1938年3月2日,毛澤東在八路軍的部署中,就設想到,如潼關、西安危險,在國軍主力轉移之前,“先以一一五師之一個旅渡河南進,為保衛西安而戰”12。3月9日,毛澤東在給八路軍總部電報重申這一考慮13。3月上旬,晋南日軍佔領同蒲路南端風陵渡,但未渡河南下,只是形成隔黃河威脅潼關的態勢。平漢路日軍主力轉向徐州戰場,協同津浦線日軍進行徐州會戰。八路軍去豫西的希望也就落空。

3月下旬,毛澤東判斷武漢會成為日軍的主要突擊方向,“敵占鄭州後,河南、武漢形勢當緊速起變化,劉師去信陽以東,林師去豫西配合作戰,保衛武漢,當能得蔣之同意”14。中共中央深信,八路軍去河南一定會得到國民政府軍委會的準予。一方面是中共認為,國民黨沒有能力獨力支持在河南的戰事,不得不仰仗八路軍的參與。另一方面在中共看來,國民黨同意八路軍入河南作戰,可以表示國共以及全國抗日力量的團結,向全國人民乃至國際上表示中國堅持長期抗戰的意志。反之,則會破壞全國抗戰大局,危害國共關係。太原失守後,軍委會嚴令第二戰區部隊不得過黃河。對此命令,中共中央就認為,“八路主力留晋擊敵,後路必須在黃河、汾河不被隔斷之條件下,否則對於整個抗戰及國共關係是非常不利的”15,而當戰事發展到日軍“大舉進攻潼關、西安、武勝關、武漢及陝北”時,“如果八路全部被限制於華北敵之包圍圈中,根本不能轉移至陝甘豫地區,則對整個抗戰及全國政治關係都是不利的”16。正在依靠中共支持和國際上蘇聯援助的國民黨,要維持下去,就不得不有此顧慮。

1938年5月19日,重鎮徐州淪陷。第二天,毛澤東在給八路軍總部及長江局的電報中就判斷,“徐州失守後,河南將迅入敵手,武漢危急。彼時蔣將同意我軍南進,在豫皖蘇魯四省深入敵之後方活動。”並預作準備,對劉林兩師將做整個新的部署,只是“未到適當時機不應向蔣提,也不應向李白程等提”17。26日,更是作出明確判斷:“甲、徐州失守後,判斷敵將以進攻武漢為作戰計畫之中心。乙、以為敵置武漢抗日的重心於不顧,而將主力立即轉向華北及西北打擊遊擊隊及切斷中蘇交通的估計,是不適當的。”18

從這一時期的規劃看,八路軍將經過華北——豫西——鄂豫皖——皖中、皖南一線實現與新四軍的連通。

國民黨軍隊6月9日倉皇掘開黃河大堤,製造了“新黃河”。滾滾黃河水在豫東皖北蘇北製造了大片的黃泛區,擋住了日軍沿隴海路西進的鐵蹄,加上華北日軍受阻於黃河北岸,使鄭州到漢口的平漢路段、潼關到中牟(開封以西)段隴海路暫時免於淪陷。國民政府軍委會嚴禁八路軍入中原,八路軍南下中原的意圖受挫。

隨著武漢會戰的深入,中共中央主動爭取派八路軍主力去河南。因日軍溯長江西攻武漢,豫西一線一時不能爭取,所以,出兵目標就是豫東南的大別山脈。10月16日,中共中央、八路軍總部致電周恩來,要周恩來向武漢衛戍司令、第九戰區司令長官陳誠以及軍委會副參謀長白崇禧透露八路軍欲赴鄂豫皖參加武漢保衛戰的意思,希望借陳誠之口知會蔣介石。電文表示,“為著直接有力地配合支持武漢以及武漢失守滯阻敵人繼續前進,以八路軍一部進至鄂豫皖區活動為有利”19。也就是說,新的線路設計放弃了豫西連接點(豫西武裝大部已開赴皖東、豫東),而由華北直接躍進到鄂豫皖(大別山此時保留有第四支隊留守處),再接皖中皖南。

鑒於這個階段八路軍、新四軍實力尚弱,暫時只能集中力量發展要點。其中的連接只能依靠要點間的遊擊根據地,尚不能建設鞏固的根據地。鄂豫皖與八路軍其他部隊的聯系,從相關部署看,似乎是打算通過單薄的豫皖蘇區與冀魯豫、山東相接。

蔣介石也明白中共“欲乘機爭取”武漢周圍的打算,認為“共黨將乘武漢戰事動搖時,欲有所企圖也”20,國民政府軍委會始終沒有同意八路軍南下。八路軍通過中原實現連通的目標沒能實現。

二、蘇北會師:蘇皖區的兩條線與連通的實現

武漢會戰後,日寇因國力、兵力損耗巨大,無力繼續攻勢,轉而採取“政治誘降為主、軍事進攻為輔”的方針,轉而重視對佔領區加强控制。這樣,日寇佔領區域大致沿黃河、新黃河、淮南鐵路、長江沿岸、豫南信陽一隅相對穩定下來。1938年8月22日,毛澤東在中央黨校演講中提到“黨的主要工作要放在戰區,用戰爭方式來擴大遊擊區,來擠日本”21。六届六中全會,“確定把黨的主要工作放在戰區和敵後”22。囙此,中原方向受阻,新黃河、淮南路以東的蘇皖地區就成為現實的選擇。

中共中央首先選擇的聯結點是新黃河以東、隴海路以南、淮河以北、津浦路東西的豫皖蘇邊23。對於八路軍來說,這裡是主力南下的通道。中共中央决定調八路軍主力開赴這些地區。1938年10月,中共六届六中全會作出了派一一五師師部率三四三旅兩個主力團去山東、淮北的決策。11月10日,毛澤東致電朱德、周恩來、葉劍英,提議“即派八路軍一部並多帶幹部到隴海路以南,新黃河以北,津浦路以東活動,開展遊擊戰爭,創建根據地”24。12月30日,毛澤東致電通知在豫東彭雪楓,“决調一一五師主力東向,擬分佈於膠濟路南北、津浦東西、隴海南北”25。1939年1月中旬,中共中央因顧慮國共關係,又决定,“我正規部隊可暫緩去華中”,但必須“堅持與爭取向魯、皖及華中開展”26。1938年12月,八路軍一一五師三四三旅的六八五團改為蘇魯豫支隊27,在隴海路南北和津浦路東一帶活動。1939年5月,蘇魯豫支隊主力奉令向徐州東南挺進,加入到發展皖東北、蘇皖區的行列。

豫皖蘇邊早有新四軍、八路軍支隊活動。在中共中央的早期規劃中,該地區由山東縱隊和新四軍聯合發展根據地。一一五師部隊加入之前,蘇皖地區的中共力量在中央的指導和幫助下已經有了一定的發展。1938年9月,毛澤東發出先行開展豫東敵後抗日遊擊戰爭的訓示28,長江局周恩來、葉劍英也給彭雪楓發出了關於“把工作中心轉向豫東,創造豫皖蘇新局面”的訓示29,令彭雪楓率竹溝武裝2/3以新四軍遊擊支隊的名義挺進豫東,發展武裝,打通與冀魯豫八路軍的聯系,以溝通南北戰場,為八路軍的南下開闢一條通道。毛澤東稱讚他說,“你在豫皖蘇地區發展將來(遊擊)戰爭,創立根據地的計畫是很對的”30。1938年12月,山東分局和山東縱隊派人組建“八路軍山東縱隊隴海南進遊擊支隊”。1939年4月上旬,山東分局向中共中央建議,派一部分幹部和部隊南下,向蘇北洪澤湖一帶發展,開展遊擊戰爭,建立抗日根據地。下旬,中共中央電示同意。山東分局、山東縱隊决定隴海南進支隊挺進蘇北,開闢新區,派一批幹部到蘇北皖北工作31。

新四軍方面,本來的任務是“東進北上”。在八路軍主力不介入的情况下,蘇皖地區中共軍隊的連通,應該是山東縱隊主要發展淮河以北的皖東北、蘇皖區和蘇北北部,而由新四軍第四支隊發展皖東,江南新四軍北渡長江後協同發展淮河以南的蘇北地區。發展後在蘇皖地區連成一片,即陳毅1939年4月在《江南之春》一文中所說,“(江南新四軍)向北發展渡過長江,打通與山東八路軍的聯系”的方向32。然而,由於新四軍主要領導和第四支隊的領導人對此戰畧持消極態度,江北新四軍直到1939年5月後才東進皖東,雖然在淮河以南淮南路津浦路東西兩側開闢了皖東根據地,卻失去了發展的良機,困難重重。江南新四軍也沒能發展到江北。

這樣,蘇皖邊隱隱形成了一條連接線。1939年下半年,中共中央規定這一線地區中共軍隊的任務,就是向東發展,把線擴大為面,即“應從安慶、合肥、懷遠、永城、夏邑之線起,廣泛猛烈的向東發展,一直發展到海邊上去,不到海邊决不應停止”33。然而,1939年12月19日,中原局報告中共中央,依靠皖東四、五支隊向蘇北發展困難,提議依靠豫東、皖東北向蘇北發展,皖東抽調大部兵力去淮北。此議獲中共中央同意。27日,中共中央發出訓示確定:“在華中方面,以淮北之皖蘇地區為主要發展方向,從四、五支隊酌抽部隊過淮河是很對的”;應從皖南酌派部隊和幹部增强皖東;“陳毅方面抽有力部隊過江,發展揚州以東”34。然而,皖南拒絕派部隊過江,四、五支隊即未能去淮北。

1940年春,華中局勢驟然緊張,中共中央判斷:“磨擦中心將移至華中”35,而且,華中也發生了國民黨軍隊進攻鄂中淮北皖東新四軍的磨擦事件,企圖“切斷我新四軍、八路軍聯系,並使我江南新四軍處於無退路境地。”囙此,“我八路軍有堅決迅速援助新四軍,打破李品仙的反動進攻,創立皖東、淮北、蘇北抗日民主根據地,鞏固新四軍與八路軍聯系之緊急任務。”36

八路軍主力去蘇皖支援新四軍,中共中央規劃的線路就是豫皖蘇區——淮北——皖東一線。

中共中央計畫沿這條線首先强化八路軍對新四軍的支援,並進一步能使八路軍、新四軍在蘇北打成一片。1940年3月16日,毛澤東“提議調三四四旅至隴海、淮河之間,協助彭雪楓創立根據地,並策應胡服,將來再調一部深入蘇北,使八路軍、新四軍打成一片”37。4月1日,毛澤東電示八路軍總部抽調足够力量南下執行此任務。具體考慮:“其到達時間,分為三期:第一期須有一個主力團,以急行軍於一個月內外到達皖東;第二期為三四四旅,須於兩個月內到達淮河附近;第三期須有相當大的兵力(不少於一萬五千人),於三個月內外到達蘇北揚州附近。一、二、三期兵力總數,共須四萬至五萬人”38。考慮到此時已經電催江南新四軍加緊向蘇北發展,陳粟指揮下的江南新四軍主力届時當已過江到揚州以東。按照這個規劃,八路軍與新四軍主力的連接點,就會是皖東到揚州附近。“八路軍到達華中後,則應堅決爭取全部蘇北在我手中”39,就是要求在蘇北實現全面連接。

但這時國共間談判有了新的意向,蔣介石“有停止軍事衝突與我談判條件,欲把我八路軍、新四軍統統納入黃河以北,劃定黃河以北為我兩軍防區之企圖”,華中局勢也有所緩和,毛澤東對於八路軍南下的設想留了個尾巴。在肯定黃克誠部、蘇魯豫支隊(預定從徐州附近逐步南進,先占鹽城、寶應以北各縣)南下必要性的同時,也作了可能緩和一下的設想:“如届時李品仙已撤退進攻皖東部隊,並恢復駐立煌辦事處,釋放張夫人及一切被捕黨員,退回軍款,則我軍暫時可不開入淮南,第一步以鹽城、寶應、蚌埠、蒙城為界”,“如彭吳兵力不足,則三四四旅協助之”40。

1940年5月,蘇魯豫支隊由蘇魯豫邊南下,6月初到達蘇皖邊區,前鋒已到皖東北。5月下旬、6月初,黃克誠率八路軍第二縱隊從冀魯豫出發過隴海路南下,6月下旬到達豫皖蘇區。第二縱隊與彭雪楓部新四軍第六支隊合編八路軍第四縱隊。6月29日,中原局電令黃克誠率部東進津浦路東。黃克誠部强化了豫皖蘇的留守部隊後,於1940年8月到達皖東北(蘇皖區),與已在蘇皖區的部隊合編為八路軍第五縱隊。

1940年7月中下旬,中原局决定並報中共中央準予,“我們的戰畧方針决定向蘇北發展,對西取守勢”41,“先解决蘇北問題,再解决皖東皖北問題為有利”42。由此,南線新四軍乘郭村戰鬥勝利之勢,已會合的皖東、江南部隊東進黃橋一帶,北線八路軍第五縱隊也於9月東進淮海。1940年10月初,黃橋之戰打響。黃克誠部南下支援,突破鹽河、舊黃河,進佔阜寧、東溝、益林,直下鹽城。10日,在鹽城、東台之間的白駒鎮,與黃橋戰役後北上的新四軍一部會師。八路軍與新四軍主力實現了連通。也就是說,在蘇北八路軍新四軍的連通,事實上相當於繞著魯蘇戰區副司令、江蘇省主席韓德勤的基本控制區(以興化、高郵為中心的淮陰以南地區)畫了一個圈。

雖然實現了線的連通,但對於會師後的華中八路軍和新四軍來說,任務遠沒有完成。1940年4月,中共中央訓示:中原局應該堅決地、有計劃地在豫東、皖北、蘇北建立民主政權,與八路軍密切協同,將整個華北直至皖南、江南打成一片43。會師時,蘇北大部分地區尚未建立起民主政權,遠沒有成為鞏固的根據地。蘇北仍然有大量的國民黨軍,與山東八路軍相接的地區很多還沒有開闢,離“打成一片”距離尚遠。

三、出兵中原:發展河南與全面連通實現

從地理上講,要實現八路軍與新四軍的全面連通,河南是最理想的地區,也是標誌性地區。河南從西到東漫長的黃河與隴海線,就是八路軍和新四軍的主要連接面。只有控制了河南,新四軍與八路軍才能大面積地接通。尤其對於活動於豫鄂邊的李先念部“新四軍豫鄂挺進縱隊”(皖南事變後整編後為新四軍第五師)來說,距離華北即隔著河南,與東部新四軍主力聯系也不易(有大別山及桂系主力阻隔)。

對於河南在實現八路軍與新四軍全面連通中的地位,中共中央很清楚。特別是1939年6月以後,國共關係急劇惡化,中共中央判定,“國民黨投降的可能已經成為最大的危險,而其反共活動則是準備投降的步驟”44。國民黨强化反共,一直被視為國民黨將要投降的直接證據,“反共即準備投降”45。考慮到“我軍將來出路,實在中原”46,“在可能的全國性突變時,我軍决不能限死黃河以北而不入中原”,1940年3月毛澤東訓示,“發展皖豫鄂三省,特別河南是我們全國長期抗戰的樞紐地帶,現時雖尚無大發展可能,但應極力準備之”47。有機會就爭取向河南發展。1940年5月,借棗宜會戰日軍北路攻佔確山、竹溝、泌陽之機,中共中央電示中原局書記劉少奇,“豫南宜發展,請令李先念(平漢)路西部隊派部隊及幹部向北發展”48。

發展蘇北後西進河南,是中共中央規劃的既定要求,這是河南樞紐定位的應有之意。所以這一時期毛澤東在電文中一再強調皖東的戰畧地位,因為皖東就是由蘇北西進的交通孔道,“如皖東不守,則皖南部隊被隔斷,八路軍出鄂豫皖邊及豫鄂西的道路也被隔斷”49。1940年10月12日,毛澤東電新四軍訓示行動方針,訓示,“皖東决不可失。如失皖東,則蔣介石必沿運河淮河構築封鎖線,斷我向西之前途。”50在黃橋戰後與韓德勤的談判條件上,中共中央新增了一條,“必須有停止安徽向皖東進攻及停止向整個新四軍壓迫一條(由韓向蔣顧申請)”51。

1940年10月19日,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以正副參謀總長何應欽、白崇禧的名義發出“皓電”,强令黃河以南的八路軍、新四軍於1個月內開赴黃河以北。這被視為新的反共高潮的開始,是國民黨直接投降的準備。中共中央認為,國民黨現在發動的“反蘇反共新高潮,是放弃獨立戰爭加入英美同盟的準備,但尤其是放弃抗日戰爭投降日本與加入德日意同盟的準備”52。11月3日,中共中央發出訓示說:“現時反共高潮是直接投降的準備”,“中日妥協與日蔣聯合剿共的危險,是嚴重的存在著”,“雖然還有其他的可能性,但投降是主要的”53。

以河南為主體的中原地區被視為打擊國民黨“投降”的决定性戰場之一。11月3日中共中央規劃的“反投降”作戰的北方“十五萬精兵”計畫,出擊方向之一即為中原54。蘇北則負責“組織一支二萬人左右的挺進軍,乘反共軍封鎖末成,從其間隙打到他後方去”,“以一小部(3000左右)配多數地方工作幹部在大別山地域,創造遊擊根據地,以主力或集中或分散或有時集中有時分散,縱橫馳騁於皖西、豫南、鄂北、陝南廣大地域”,“破壞其憑淮河、淮南路築碉封鎖計畫,準備獨立支持半年以上,以待華北主力之到達”55。這一設想沒有實現。在中日民族衝突和國際形勢的制約下,國民黨沒有對日投降,也不敢全面破裂國共關係。皖南事變導致的國共關係破裂也只局限於華中,即新四軍被國民政府軍委會宣佈為“叛軍”,取消番號,中共也沒有推動全面破裂,在這種情況下,華北八路軍按兵不動。

皖南事變後,豫東八路軍彭雪楓部面臨著國民黨重兵進攻,準備退出豫東56。然日軍於1941年1月下旬發動了豫南戰役,皖北、豫東日軍也出動策應豫南作戰。第五戰區國民黨軍隊避敵鋒芒,主動西撤,進犯日軍很快佔領了伏牛山、嵩山以南的廣大地區。河南省委誤判了形勢,認為爭取河南的時機到來。2月1日,彭雪楓、劉子久向中共中央建議,派出華北八路軍主力兵團之一部挺入豫西之山嶽地帶,準備建立抗日防頑之戰畧基點57。中原局要求彭雪楓部西渡新黃河,發展根據地,與豫南李先念部聯絡58。中共中央否定了派華北八路軍爭取豫西的主張,而電令“新四(軍)力爭河南,不惜全力以赴”59,並確定了彭雪楓部、黃克誠部改用新四軍番號(因新四軍番號被取消,以新四軍名義活動,可以“不受任何法律拘束”60),向西進逼平漢路,張雲逸部、李先念部向豫南乃至豫西發展的部署,並說明,“發展河南是决定了的”,但強調,在國共關係未全面破裂前,要從日軍手中奪取,即到河南發展,“是去抗敵,不是去打頑”61。

中原局根據中共中央的意見部署了爭取河南的行動。2月5日,中原局給彭雪楓、劉子久的命令是,向西發展,“在平漢路以東、新黃河以西”建立根據地,這個根據地將為下一步華中、華北部隊去河南豫西及陝南建立根據地準備一條西進出路,而李先念部也會向豫西、鄂西以至陝南發展62。6日,中共中央也對發展河南根據地作出了較為樂觀的判斷,電令在河南省“凡敵人到的地方及敵後,均普遍進行成立遊擊隊”,“雪楓部派隊向西發展,李先念部派隊向北發展,幫助地方黨成立新的武裝部隊”,準備大大擴展河南抗日根據地63。

然而豫南會戰迅速結束,日軍很快被擊退,國民黨軍主力損失不大。會戰結束後,國民黨軍立即對深入河南擊敵之新四軍發起進攻。新四軍第四師(彭雪楓部)反頑失利,被迫撤出豫皖蘇區,退往皖東北、津浦路東。豫南新四軍第五師(李先念部)更形孤立。

新四軍爭取河南的受挫,不但四師、五師沒連上,也沒能擴展與華北八路軍的接觸地域,反而被迫放弃原有的通道豫皖蘇區。原來南下的八路軍編入了新四軍的序列。這樣,八路軍與新四軍的連接只剩下蘇魯邊。這一地區中共力量原本就不强,鞏固這一連接只有努力發展鞏固蘇北與魯南的根據地了。接下來的幾年間,山東八路軍與蘇北新四軍互相支援,共同支持了這條通道。

1944年4月,日本帝國主義發起了打通大陸交通線為目的的河南戰役。國民黨駐河南的軍隊和陝西派出的援軍都遭到了潰敗,河南幾乎全境淪陷。爭取河南、實現八路軍新四軍全面連通的歷史機遇再次擺到了中共的面前。

在國民黨軍大潰敗的時候,中共領導的敵後戰場已經對日寇發起反攻。1944年6月23日,劉少奇、陳毅電華中局,確認了河南的戰畧地位和發展河南的必要,把河南列為新四軍四師、五師的首要發展方向。“今後發展方向應該確定向河南發展,完成綰轂中原的戰畧任務”。發展河南一旦完成,便“使我華中、華北、陝北呵成一氣,便解决了我黨我軍顛撲不破的戰畧地位”,“發展河南的鬥爭任務是必須完成的”64。

到7月,中共中央作出了大力發展河南的決策,决定調動河南周邊八路軍、新四軍互相配合,並力動作,先機爭取河南全省的發展。中共中央决定,初期部署為:太嶽派2個團渡河赴豫西工作,冀魯豫分局派1個營加强豫東睢(縣)杞(縣)太(康)陣地,新四軍第五師抽7個連沿平漢路向河南發展。另有華中局决定,新四軍第四師抽5個團兵力進入永城、夏邑、蕭縣、宿縣地區(豫皖蘇區),建立陣地,打通與睢杞太的聯系,並相機控制新黃河以東地區。同時,冀魯豫六分區應相機派隊打開微山湖西岸局面,以策應四師在南面的發展65。後來,因主力新四軍第四師難以兼顧南北作戰方向,確定冀魯豫八路軍再派出南下部隊,打擊蘇北、皖東北的頑軍,保障四師側翼安全。在豫西,太行軍區派出由皮定均任司令員的豫西抗日獨立支隊(後改為豫西抗日遊擊第一支隊),1944年9月南渡黃河,進入豫西地區,建立了嵩山、箕山2個專署和8個縣抗日民主政權。10月,太嶽軍區奉命組成豫西抗日遊擊第二支隊,進入隴海路新安至澠池之間的南北山區,解放了新安、澠池、洛寧、陝縣等縣大部地區。1944年10月,延安成立河南區黨委和河南軍區,戴季英任區黨委書記兼軍區政委,王樹聲任軍區司令員。1945年2月,王樹聲、戴季英率領陝甘寧邊區部隊組成的豫西抗日遊擊第三、第四支隊進入豫西,統一領導豫西根據地的發展,並到豫中去,接通了與鄂豫皖的聯系。王震等率領的八路軍南下(湘粵)支隊也有參與。在豫東,1944年7月,八路軍冀魯豫軍區派兵南下,恢復新黃河以東的水東根據地,開闢水西根據地,擴大了豫東根據地。第二年7月,該處冀魯豫部隊大部西渡新黃河,負責開闢鄭州、許昌、郾城與新黃河間的廣大地區。新四軍第四師主力也於1944年8月下旬從淮北區西進蕭縣、永城、宿縣地區,恢復了豫皖蘇抗日根據地。在豫南,新四軍第五師一部組成的豫南遊擊兵團也挺進豫中。

正當河南的八路軍、新四軍的連通向全面無縫的方向快速發展的時候,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佈投降。全面連通以實現大部淪陷區收復、封锁內戰爆發的威力沒有來得及發揮,歷史就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

抗戰時期八路軍和新四軍的連通設計,反映著中共中央對敵後戰畧佈局的思考,表現出中共成熟的全域觀念,而其實現的曲折,反映出了中共中央審時度勢機動靈活的戰略決策風格。連通的行動,既牽扯到抗戰期間國共關係處理,又聯系著中共“發展華中”的戰畧。八路軍、新四軍連通的由線到面的發展,反映人民軍隊力量的積累和成長以及鬥爭經驗的成熟。在廣大將士的努力下,八路軍、新四軍的連接,發展成為大塊連成一體的根據地,為保障抗戰勝利成為“人民的勝利”和後來的人民解放戰爭的勝利,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圖片源於網絡,文章版權歸作者所有,若有侵權請聯系删除;

編輯君揚,轉載請注明來源公眾號

評論留言

  • 熱心網友
    暫時沒有留言

我要留言

◎歡迎參與討論,請在這裡發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觀點。【所有評論需要人工稽核後才能顯示,請勿發佈垃圾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