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逢天氣爽朗,不少南京居民喜歡來到明孝陵石像路遊玩,觀摩那些前人留下的神道石刻。相信每個曾造訪過此地的朋友都會對神道石刻產生這樣的疑問:
相比於其他朝代,明朝的這些神道未免有些太過粗糙了。作為只有皇帝和貴族才配使用的石刻,至少要滿足“雕工精美”這一基本條件才符合常理才對。為什麼明孝陵的神道石刻如此精簡(尤其是位於前半部分的神獸石刻),甚至連後期的一些大臣墓石刻都有所不如呢?
實際上,想要剖析明朝陵墓石刻的制式,不可單單參攷明孝陵一座皇陵,還應該參攷與明孝陵修建於同一時期的其他皇陵,也就是修建於江蘇的明祖陵和修建於安徽的明皇陵,將三者做一番對比再下定論。當參攷了其他兩陵後,有心人便會發現明孝陵的石刻雖然粗糙,但卻暗含門道。想要瞭解明朝時期皇陵制式的秘辛,還得從朱元璋打算建設中都鳳陽開始說起。
朱元璋一統江山以後,將首都選在了南京城。不過,人都有“落葉歸根”的念頭,朱元璋也不例外,作為一名土生土長的鳳陽人,他何嘗不想將首都定在自己的家鄉呢?不過,礙於經濟、政治等因素,定都南京是大勢所趨,鳳陽只能作為“中都”使用(一國多都的設計有可能承襲自元朝)。於是,朱元璋召集工匠,在鳳陽破土動工,經一番營建後,一批雕龍畫鳳裝潢精美的宮室在鳳陽拔地而起。時至今日,我們仍能在鳳陽故宮中看到朱元璋的用心程度。
之所以朱元璋在中都鳳陽的營建中煞費苦心,是因為他的根基就在鳳陽。在修建宮室的同時,朱元璋還命人翻修了自己的祖墳,並為父母修建了明皇陵。可以說,鳳陽地區的工程量是十分浩大的,雖無法與後來的北京城工程相提並論,但起碼比朱元璋為自己修建的明孝陵要豪華得多。正因為修得太過豪華,所以朱元璋此舉才會招致群臣的不滿。朝中大臣大多是跟隨老朱打天下的心腹,所以給出的理由也非常直白:
“鳳陽不論是從地理環境、經濟發展還是政治上,都不具備一個首都的潛力,哪怕是作為中都都有些牽強。所以,不能因為聖上是鳳陽人便勉强為之。况且,用這麼多民脂民膏去營造一個奢華的中都,豈不是重蹈了前朝昏君的覆轍?”
朱元璋雖然是個比較有主見的皇帝,但群臣的話他也不敢不聽。在接納了群臣的意見後,老朱當即宣佈鳳陽工程停工,將所有工匠抽調到南京,捨棄中都計畫。
雖然,皇帝是一國之君九五之尊,沒必要看其他人的臉色行事,但明朝畢竟正值開國初期,朱元璋有必要考慮影響。所以,在修建南京城時朱元璋提出了不求華麗但求堅固的原則。從南京城城牆的保存程度上我們就能看到,老朱成功了,雖然南京城修建的樸實無華,但城牆的堅固程度沒得說,在六百年的風風雨雨裏傲然挺立,連日軍的炮火都不能將它擊毀。
從這兒我們就能看出,明朝時期鳳陽和南京兩座都市的建築風格迥然不同,鳳陽的建築思路是極盡奢華,而南京則是力求務實。雖然原本在鳳陽工地的絕大多數建材都被調到南京了,但南京工程卻仍省了許多不必要的步驟,如精雕細琢等。故此,後來開工的明孝陵中,只存在簡單紋樣的雕刻品,並沒有雕工華麗的石刻。
從《明史》中的記載中我們可以看到,雖然父母早亡,但仍改變不了朱元璋是個孝子的事實。
朱元璋這輩子最看重的就是長幼尊卑,所以他才反復多次派人修訂了禮法,規範了禮制。而且,朱元璋不止一次地表示,自己之所以能開創基業,就是因為祖上蔭福。原本明皇陵的位置比較差,容易被洪水淹沒,所以朱元璋曾向文物群臣表達了遷墳的意向,奈何遭到眾臣的反對,這才不得不放弃這一計畫。
不過,不論是明祖陵還是明皇陵,這兩座皇陵的神道石刻都异常精美。可以說,其精美度遠超明朝時期的其他皇陵石刻。以明祖陵石刻為例,工匠所採用的雕刻方法明顯有唐宋時期的風格,神道兩側總共有十二尊六對石獅,每一個都兇相畢露,相比於精緻的唐朝石獅都不遑多讓。
在這裡我們就能推敲出明孝陵石刻的精美程度不及明祖陵和明皇陵的另一原因了,就算朱元璋是一國之君,但相比於他的父母和祖輩,朱元璋仍是後人。按照禮法來看,不論子孫後代地位何其尊貴,都是不能僭越輩分的。所以,朱元璋不敢在給自己修建神道石刻時採用更精美的雕工,這亦是朱元璋孝順的一種體現。
明孝陵神道石刻的平均高度非常矮,柱面上雕刻的也只是簡簡單單的雲紋。明祖陵、明皇陵的石刻上,均採用了比雲紋更加精緻的盤花紋。除此之外,出現於明祖陵、明皇陵中的石刻神獸,大多雕刻得低調奢華,內涵十足。例如,明祖陵的火焰戰馬、明皇陵的天馬。這些馬刻均代表了明朝時期雕刻科技的最高水準,十分用心。而兩陵中雕工最精美的石刻,莫過於獬豸和麒麟,這兩尊神獸雕刻得氣勢十足,十分威嚴。
相比之下,明孝陵出現的神獸和馬,不論是雕工還是大小,都遠無法與前面提到的兩陵石刻相提並論,甚至稱之為普通也不為過。單從氣勢來看,明孝陵的麒麟簡直可以用“平平無奇”來形容。特別是明孝陵的馬刻,連馬鞍上都不捨得採用龍形紋飾,連一些明朝中後期大臣墓旁的石刻都不如。
不過,那些未出現在明祖陵、明皇陵中的石刻,明孝陵則表現得十分誇張。例如駱駝、大象等,這些石刻並未出現在兩陵中,僅出現於明孝陵。明孝陵的大象石刻是用一整塊石頭雕刻的,線條非常流暢,氣勢恢宏壯闊,足有四米長三米高,重量超過了八十噸。縱觀我國其他皇陵石刻,沒有任何一處皇陵石刻的神獸能與明孝陵中的大象一較高下。
總而言之,明孝陵神道石刻與明朝以前皇陵的石刻有較大的區別。唐朝與宋朝的皇陵神道,通常會在神道的起點處修建“望柱”,這也是神道的開端。而且,唐宋時期的所有皇陵神道,幾乎都是筆直一條,距離也比較短,位於兩側的石刻雖然較多,但排布相當緊密。
然而,明孝陵神道的規格就像是開了皇陵神道既彎曲又冗長的先河。明孝陵神道曲曲折折,且比任何朝代的神道都要長,神道曲折處還設定了孫權墓的梅花山,就像北斗七星的排布一樣。除此之外,明孝陵神道的望柱並未設定在起點處,而是設定在了中間部分。當然,明皇陵、明祖陵同樣沿用了這一設計。
若以望柱所在的位置作為分界點,偏向起點的一側是沿東西走向的石像路,這條路的兩端擺放著前文中我們提到的各種神獸,如馬、獅子、象、駱駝、麒麟等,共計六種。每一種神獸均有四只兩對,第一對以跪蹲的姿態伫立於神道兩旁,第二對則採用了站姿。偏向終點的一側則被稱作“翁仲路”,神道兩旁擺放的石刻是文臣和武將的造型,總共有四個文臣和四個武將,這八名高達四米的武將相對而立,威嚴地守衛在皇陵外。
還有一個值得關注的細節,明皇陵的望柱有四根,明祖陵也是一樣。明祖陵採用了唐朝風格的望柱,而明皇陵則採用了宋朝風格的望柱。
為何朱元璋會在祖陵上採用這樣的設計,我們也不得而知。
相比之下,明孝陵使用的望柱不論是數量還是規格都與唐宋兩朝大象迥異,明孝陵的神道望柱僅有一對,可高度卻達到了6.5米。從風格上來看,明孝陵望柱的規格是此前任何皇陵中都未採用過的,可以說是“特立獨行”的。之所以朱元璋陵的神道望柱會以這種桀驁不馴的風格出現在後人面前,或許是朱元璋在以這種管道向後世宣告:“這是屬於我的朝代,所以我沒必要承襲唐朝或宋朝的設計!”至於神道後半段的石人,因為明皇陵、明祖陵中均未出現,所以其雕工十分精美。
總而言之,從鳳陽、南京故宮之間的對比及明祖陵、明皇陵與明孝陵之間的對比上,我們就能發現朱元璋的可愛之處。他雖然已成為九五之尊,但他仍恪守孝道,不肯讓自己的陵墓規格超過父母和祖輩。與此同時,在修建宮城、陵墓的過程中,又能及時參攷群臣意見。從這裡就能看出,登基之初的朱元璋渴望成為一名勵精圖治的有為之君,將中國重新導向禮制興盛的天朝上國。
參考資料:
【《明史》、《明朝皇陵規制》】
評論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