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元甲死後兩兒子失和?霍東閣曾被大哥誣告,無奈出走再沒回國

天津 136℃ 0
摘要:當今和平年代,文人墨客成為國家的座上賓,但在新中國成立前,習武之人多有更多實現個人價值的機會,中國出現鏢局和鏢師這樣的機构和人員,而且也出現了分門別派的各路宗師,特別是那些行俠仗義的宗師,在中華史册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武術和人品都令中外人士敬佩,霍元甲就是這樣的武術宗師之一。和普通人想像的並不一樣,霍元甲青少年時期並不出眾。1868年正值清末年間,體弱多病的霍元甲出生在天津靜海。

盛世修文,亂世習武。

當今和平年代,文人墨客成為國家的座上賓,但在新中國成立前,習武之人多有更多實現個人價值的機會,中國出現鏢局和鏢師這樣的機构和人員,而且也出現了分門別派的各路宗師,特別是那些行俠仗義的宗師,在中華史册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武術和人品都令中外人士敬佩,霍元甲就是這樣的武術宗師之一。

一代宗師霍元甲

和普通人想像的並不一樣,霍元甲青少年時期並不出眾。1868年正值清末年間,體弱多病的霍元甲出生在天津靜海。父親是著名的鏢師,但看著霍元甲的體格並不達標,就不允許他習武也不想讓他繼承家業。不過霍元甲從不服輸,在父親和兄弟練武的時候在旁邊偷藝,被父親知道後,向父親發誓今後不和任何人比武,父親才准許他跟著兄弟一起練習。

功夫不負有心人,霍元甲的毅力助推他的武藝不斷高漲,24歲就打敗了當地的武術棍子。父親一改往日的態度,將自己的一身武藝都傳授給他,在此基礎上霍元甲又發展了各家之長,將祖傳的拳法推上了登峰造極的地位。

在天津的日子,霍元甲既在脚行做過管理員,也在藥店擔過藥材,在此接觸了社會現實,也意識到西方世界和中國之間的差距。名聲大噪的霍元甲和很多武林高手對過陣,有的外國拳手一聽到霍元甲的名字,嚇得就立即離開了天津。

40歲剛過的霍元甲到上海發展,成立了精武體操會,孫中山先生親自寫下“尚武精神”幾個字贈送給他。這時就開始了他生命的倒數計時,上海居住的外國拳手一直躍躍欲試,日本柔道會親自請霍元甲前來比武。霍元甲和徒弟分別上陣,徒弟先行贏了日本的五名大力士,之後不服氣的日本人繼續向霍元甲發起挑戰,不過他們企圖傷害霍元甲,最後反被霍元甲折斷了骨頭。

日本人惱羞成怒,但在中國的地盤上不能多說什麼,就另起爐灶準備幫霍元甲治病,霍元甲根本沒有任何危機感,還服下了日本人開的藥方,最終因為中毒太深,於1910年秋天在上海溘然長逝。霍元甲的一生是坦蕩有為的一生,他短暫的生命綻放了最美麗的烟火。他在北方鋪開了武術的天地,和南方的黃飛鴻同稱南北雙俠。

究其一生的成就,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的深刻影響:其一,他為老百姓樹立了戰勝強敵的信心,霍元甲是除惡揚善的化身;其二,他為中國人抹去“病夫”的稱號,讓西方人不敢輕易看輕中國人,不過這也是他早逝的原因,他成了敵人的眼中釘和肉中刺;其三,他留下了很多武術技藝,為中華文化的發揚光大作出了自己的貢獻。

霍元甲的家人們

在霍元甲相關的介紹中,霍元甲一表人才,旁邊伴隨他的妻子也是貌美如花,現實生活中的霍元甲妻子並不是那般樣子。舊社會都傾向於在本村或者鄰村尋找對象,霍元甲的妻子也是鄰村王氏的閨女,王氏是個一走三搖的小脚女兒,長相還算標緻,最大的優點是勤儉持家、溫雅賢慧。在霍元甲年輕的時候,妻子幫他打點家裡的一切,兩個人雖苦但是總有幸福感。

不幸的是霍元甲早逝,留下王氏一人拉扯五個孩子,不過王氏是個异常堅強的女人,辛苦一輩子卻能支撐到91歲高夀離世。霍元甲一生和妻子育有兩個兒子、三個女兒,二兒子繼承了他的武術事業,16歲就到上海擔任精武會武術教練,將上海總會之下建設了三個分會,並且將這一切功夫帶到了南洋。

長子霍東章並不擅長習武,一直在老家務農。霍元甲的三個女兒也是東字輩,大女兒叫做霍東清,二女兒叫做霍東琳,三女兒叫做霍東琴,她們都在老家生活。霍元甲的孫子孫女們就更少習武了,有人在天津某所大學教書。

霍元甲去世得太早,不然能够將更多的武藝傳給下一代,不過不知道霍元甲到底希不希望晚輩都去習武,畢竟習武是一件辛苦又傷身的事情,而且人怕出名猪怕壯,一旦成為武術宗師就會遭人暗算。

而霍元甲的後人之所以習武甚少,原因不一而足:其一,有些人並沒有習武的天賦,一輩子要吃哪碗飯都是註定的;其二,習武太過辛苦,後人難以承受這些生命的重量,因而選擇安安穩穩一輩子,寧可在家守著一畝三分地務農;其三,霍元甲的後人多在民國之後出生,特別是新中國成立後出生的後輩,習武已經不是時代的要求和標配,更多人將精力轉向書本知識,習武這種實踐性很强的工作退居二線。

被誣告的二兒子何去何從

霍元甲一身正氣,給後人製造了如夢如幻的俠客殿堂,但他的兩個兒子卻恩怨不斷。霍元甲的二兒子叫霍東閣,比大哥年齡小6歲,1895年春天出生,在霍元甲遇害的當年,霍東閣剛剛15歲,隨後就和叔叔一起承擔起繼承上海精武會的重任,他的內心壓著一股熱血。

霍東閣在南洋各地創建了多家精武會,一直定居海外,大哥的兒子也跟隨他在南洋發展。霍東閣一共回過兩次故鄉,第一次在1926年,第二次是1935年,而兄弟兩人的恩怨就發生在霍東閣第二次回鄉期間。

霍東閣這次回到天津,主要目的是想在天津成立精武會,但是沒有募集到相應資金,這件事最終沒有成功。霍東閣正在發愁之際,不成想又被大哥一紙訴狀告上法庭,主訴霍東閣將自己的孩子謀害致死。霍東閣弄得一臉懵,原來大哥發現這次兒子沒有跟回來,霍東閣只好寫信給侄子,讓他寫信證實自己活著,同時證明自己的清白。

“叔父昨由祖國來到泗水。談及家事甚詳。尚健在,並未去世。寄上兒同叔父合影之像片一張。請查收為盼。自從不景氣籠罩世界以來,景况一年不如一年,爪哇亦不能例外。近年雖奔走勞碌,除糊口之外,仍是兩手空空。所以無顏寄信。“

接到兒子的信件之後,霍東章終於明白了事情的來龍去脈,這件事情不了了之,不過霍東閣自感心累,從此再也沒有回過祖國。霍東閣的大哥弄了個烏龍事件,他太著急看到兒子,所以才一時糊塗出此下策,

這充分說明幾件事:其一,那個年代溝通太不方便,親人之間的死活都無從知曉,真真能够急死個大活人;其二,霍東閣和大哥的關係一般,霍東閣很早就離開家出去創業,兄弟兩人之間不是十分瞭解,而且這也說明霍東閣的大哥對其極不信任;其三,親人之間的溝通和信任太重要了,信任是溝通的基礎,溝通是信任的延續,兩者缺一不可。

有些熟悉,大多陌生

不怕我們是陌生人,就怕我們是最熟悉的陌生人。人往往和親人容易走兩個極端,要麼相處得如一個人,要麼在歲月中反目成仇。根據專家調查,很多刑事案件都發生在熟人之間,而從熟悉走向陌生當然也多發生在親人之間。

走在一起是緣分,能够成為一家人更是天大的緣分,但是霍東閣和大哥的緣分不深,他們就在一次不信任中走向了陌路,如果霍元甲在天有靈,一定不希望見到兄弟倆撕裂和睦的這一幕,不過作為父親也很難斷清家務事。如果霍東章能够心態穩定一些,不急於下斷言,那麼就不會出現誤會和情感裂痕。而人總是更願意相信自己的武斷,不願意給他人留一絲解釋的機會。

這個故事警示我們,在和親人相處的過程中要注意分寸,把握好愛恨的距離和尺度,不能離得太近傷害到對方,也不能離得太遠冷落到對方,而恰到好處也不是那麼容易。

一方面,我們要提高和親人和睦相處的意識,知道這世界上血濃於水的道理,盡全力和親人好好相處;另一方面,我們要寬容和原諒親人的過錯,如果不是罪大惡極的錯誤,寬容的路才是長久的路。一代宗師霍元甲早已作古,如果他的後人都習武該多好,退一萬步,如果沒有任何恩怨也是一件幸事。

文/文史天下談

評論留言

  • 熱心網友
    暫時沒有留言

我要留言

◎歡迎參與討論,請在這裡發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觀點。【所有評論需要人工稽核後才能顯示,請勿發佈垃圾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