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中山曾預言,中國若遷都到這三座城有望稱雄亞洲,是哪三座城?

新疆 177℃ 0
摘要:對於一個國家而言,選擇首都是非常重要的事,尤其對於一個幅員遼闊、人口及都市眾多的國家來說,就更是重中之重了。“統一十八省之後,可都南京;統一滿、蒙、回、藏之後,可都蘭州;但要扶持亞洲各弱小民族獨立,則非都新疆伊犁不可。”中山先生認為,統一十八省之後可定都南京,這一點是絕對正確的。

對於一個國家而言,選擇首都是非常重要的事,尤其對於一個幅員遼闊、人口及都市眾多的國家來說,就更是重中之重了。

在我國民國初年的北伐時期,國父孫中山先生就曾對民國未來的國都做出過設想,他的原話是這樣說的:

“統一十八省之後,可都南京;統一滿、蒙、回、藏之後,可都蘭州;但要扶持亞洲各弱小民族獨立,則非都新疆伊犁不可。”

意思就是,在我們統一了十八省之後,定都南京可保證國家的穩步發展。(這裡的十八省指的是當時除滿、蒙、回、藏地區外的漢人聚居地,當時共有十八個省份)。

如果我們統一了滿、蒙、回、藏等我國傳統的所有疆域之後,定都蘭州,是上佳選擇。而如果我們國家的力量强大到一定程度,想要扶持亞洲各弱小國家民族獨立,將我國聲望輻射整個亞洲的話,那麼首都就非伊犁莫屬了。

這其實也是中山先生為國民政府未來數十年所做的一個大體規劃。

那麼,中山先生為什麼特別獨鐘這幾座都市呢?其實這與這些都市的地理位置和地緣結構有著很大的關係。

東南地區政治、軍事覈心——南京

中山先生認為,統一十八省之後可定都南京,這一點是絕對正確的。因為當時屬於軍閥混戰時期,即便統一了我國漢族聚居的十八個省份,各省大多也都是被地方軍閥所控制,只是形式上歸於中央政府管轄罷了。

不但不可能給中央上交什麼稅收,反而還得伸手管中央要錢。而國民政府所控制的省份只有東南沿海的幾個省市,財政收入也是全都指望著他們。

孫中山明白,想要保證軍事實力,維持國家安定,沒有錢是萬萬不行的,而東南沿海地區甚至整個長江以南的政治、軍事覈心就是南京,所以他才說出此話。

而國民政府在形式上統一了關內地區之後,也確實按中山先生所說,定都於南京,這才使得全面抗戰之前的十年裏,國民政府還算保持了基本穩定。

維護塞外安寧的軍事重鎮——蘭州

蘭州是現今甘肅省的省會,甘肅全省第一大都市,也是其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

但是如果放眼全國,無論是現在還是在民國時期,蘭州在都市面積、人口數量以及國內外影響力等方面,都無法與北京、南京、上海等全國一線都市相比,自古以來也沒有做過我國大一統王朝的首都。

但是中山先生將它作為民國發展第二步的國都首選,是因為它的地理位置和對周邊地區的政治覆蓋來考慮的。

在中山先生對民國做出的第二步規劃中不難看出,其目的是要在統一漢族聚集的十八個省之後,再統一所有我國傳統領土的。

而除了十八個漢族聚集省份外,我國傳統的領土中還有滿族世居的東北三省,蒙古族世居的熱河、察哈爾、綏遠三省,回族、維吾爾族聚集地寧夏、新疆兩省以及青海、西康兩個藏族省份。想要統一這些地區,首都的位置就極其重要了。

蘭州是軍事重鎮,都市規模雖然算不上特別大,但城牆和周邊防禦工事做得很足,又有崇山峻嶺環繞的天然優勢和河西走廊、陝西高原等屏護,算是典型的易守難攻之地。

同時,蘭州的位置正值內地與西北塞外的咽喉處,無論向蒙古草原出兵,還是進攻寧夏、新疆、西藏等地,都十分便利。

在“行軍基本靠腿”的民國初期,如果從南方,或者北平等地大批量的調兵攻打塞外各處,行軍時間起碼要幾個月不說,光是軍費開支就是一筆天文數位,這是國民政府當時根本承擔不起的。

所以直至國民黨敗退臺灣,塞外各處也有很多地方還是處於名義上的歸屬於中央政府,實際只是軍閥自治狀態。所以,如果從收復和管制塞外各省的角度上看,孫中山的這一設想倒也是正確的。

亞歐大陸的中心——伊犁

伊犁是如今新疆自治區伊犁自治州首府,雖然在新疆,伊犁的都市規模僅僅位居第四,於全國來看,只能算是三線都市,但它卻是全國唯一一個下轄地級行政區的副省級自治州。

之所以伊犁能在如今的中國有著如此高的級別和都市地位,就是因為它是關係到我國西北邊疆安寧的軍事重鎮和對外交通樞紐。

伊犁與新疆的其它地區不同,氣候怡人,水土肥沃,糧食、瓜果產量極高,素有塞外江南的美譽,這在我國西北所有省份中都是少有的。

而它的位置又正處於亞歐大陸中心,四周距離海洋都非常遙遠,又都是崇山峻嶺和戈壁沙漠,地形、氣候極其複雜,所以如果按中山先生所想在伊犁建都,在當時的科技、軍事條件下確實可以讓各列强國家的海、空優勢蕩然無存,而我國依靠伊犁的地理位置,又可以隨時對歐亞各國發兵。

即使在最危難的時候,也可以以水土肥沃、氣候怡人的伊犁為大後方,據險扼守,中央政府的安全還是完全可以得到保障的,直至有了一定的實力再尋求反攻,倒也是可以理解的。

三座都市的弊端

可是,這一設想只是中山先生依據當時的時代背景提出的,他不能遇到到中國未來的走勢,更不可能想到僅僅數十年之後的戰爭已經無需考慮地形地貌和交通環境等優勢。

那麼如果以後來的歷史行程來推演的話,這三個都市就算不得最適合的選擇了。

首先,民國在中山先生當政時,定都於南京確實是個上佳選擇,但他不會想到之後的中日全面戰爭中,日軍就是因為海上登入使得國民政府慌忙將首都轉移到了重慶。

其次,蘭州雖然是戰畧重鎮,有利於對需要征討的各西北割據勢力出兵,但作為首都,拋開都市規模和人口數量不算,也缺乏國際影響力,交通上又無法做到與全國各地緊密連接,所以只能算是一個戰爭時期比較好的陪都選擇,放在和平年代就對國家發展無益了。

最後,伊犁在當時看來確實是個戰畧大後方的不二選擇,但作為一個泱泱大國的首都,他缺乏的還是不止一星半點的,所以說,中山先生的這個設想只是建立在當時那個時代背景的基礎上提出的,對於日後的中國,還是比較理想化了。

評論留言

  • 熱心網友
    暫時沒有留言

我要留言

◎歡迎參與討論,請在這裡發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觀點。【所有評論需要人工稽核後才能顯示,請勿發佈垃圾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