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9年,在湖州的一所學校之中,今天的國文老師突然佈置了一個工作,所有人當場寫一篇自命題作文,不限任何形式篇幅。平時常常嚷嚷著命題作文限制自己發揮的學生們一時之間卻無從下筆,只有一個少年雲淡風輕地拿起筆,洋洋灑灑地寫了起來。
十幾分鐘過去之後,這名學生就交了卷。先生一拿過作文,只見當頭就是《志在鴻鵠》四個大字。文章中,這學生以鴻鵠自比,無情地嘲笑著地面上奈何他不得的醜惡的獵人,其中文筆思情,簡直讓老師驚為天人,對他是誇讚不已。
而這個攻於作文的人,名字叫做“沈德鴻”,或者說他的筆名“茅盾”,更讓人熟悉一些。
茅盾出生於1896年,是浙江烏鎮人士,從小生長在一個殷實的家庭之中,很早的時候就接觸到了新式教育,加上他的父母都有著濃濃的愛國之情,在周圍環境和人物的影響之下,茅盾從下就立下了一顆堅定的報國之心。
1909年,13歲的茅盾為著自己的求學之路和以後的宏圖壯志,離開了烏鎮這個地界兒,去到湖州讀國中,緊接著便有了開頭的故事。先生誇他是“將來能為文者”,不料此話在之後果真一語成讖。
1913年夏天,茅盾從中學畢業,並且前去考北大預科班。青年茅盾長相清秀,可他的字卻寫得十分隨意而潦草,除開自己之外其他人看他的字都很難看懂,而這個壞習慣也延續到了北大預科班的考場之上。
茅盾在考場上拿到試題之後,只感覺思如泉湧,在試題上筆走龍蛇,沒多久之後就完成了所有題目,茅盾檢查一番之後,更是心滿意足。離開考場之後,茅盾就信心滿滿地等待著自己的名字出現在北大的招生名單之中。
結果到了放榜之日,在榜單裏卻沒有茅盾的名字,他前前後後仔仔細細地看了好幾遍,依然沒有找到“沈德鴻”三個字,心中低落之餘,只好悻悻而歸。但是過了幾天之後,北大卻突然又給茅盾寄來了錄取通知書,只不過上面的署名,卻並非“沈德鴻”,而是“沈德鳴”。
茅盾連忙拿著錄取通知書去北大詢問,害怕這是北大寄錯了錄取通知書,他不想占任何人的便宜。可當他問出了真相的時候,臉卻羞紅了。原來茅盾寫字十分潦草,以至於他的卷面名字的“沈德鴻”裏的“鴻”寫得很像“鳴”字。北大閱卷組看了好些時候,依然沒有看懂,最終就敲定以“鳴”字寄出了。
也就是這樣,北大招生辦才知道,原來茅盾是寫錯了名字,這下他們也為了難,按照北大的慣例,對於這種連名字都寫不好的人是應該取消錄取資格的。可當時時任北大招生辦主任的胡適還是松了一口,調出了衝突的試卷親自複查了一遍,一時之間被衝突的文筆和思想驚豔了,當即敲定要破格收取茅盾這個學生!
就這樣,茅盾得以進入了北大之中學習。在北大的學習讓茅盾的文學功底更加深厚,之後就有《子夜》、《春蠶》、《白楊禮贊》等等著名作品問世,成為了我國近現代代史上最知名的作家之一。
而自從此事發生之後,茅盾從此寫字都是一板一眼、工工整整地寫正楷字,硬是把自己十幾年的寫字習慣改了過來,從此練就了一手清秀非常的小楷,正所謂吃一塹長一智,茅盾這“一塹”差點斷送了自己的學習生涯,自然長的智慧也就多了。
而筆者也在這裡建議所有的讀者老爺,尤其是可能正要面臨考試的朋友們,寫字一定要寫清楚。雖然現在可以通過各種途徑核實考生的身份,但寫一手好字是可以讓自己受益終生的,畢竟考試批改中,是的確存在“卷面分”一說的!
評論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