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星兼兩彈,建國借天書。”
說到錢學森衕誌,想必大家都不陌生,生平被世人稱為空氣動力學家、中國飛彈之父、中國航太之父,當然獲得這些榮譽並非一朝一夕就可以完成的,看得到的是他一項一項研發出來的東西,看不到的是他多少個日日夜夜默默的付出,他這樣為國家做奉獻,死後也得到了國家的款待。
l人物介紹
錢學森,姓錢非愛錢,出生於1911年,從小就是一個學霸,別人家的孩子,以非常優秀的高考成績考入上海國立交通大學錄取於機械工程學院。當錢學森回憶他的大學時代的時候他常想到,每當考試前幾天的時候,他的同學們都紛紛趕抄筆記,以求得自己的考試通過,而這時的錢學森就自己一人坐在教室的最後的一排,研究著自己喜歡的學術論文。可是就算兩者這種差异的學習態度,錢學森的成績還是名列前茅,都是以高分通過。
還有一次的考試,這份考試的最後一題,全班幾乎沒有人寫的出來,認為這道題超綱了,但是錢學森卻做的异常的順利,只不過到最後一小步的時候漏寫了一個符號,被扣了一分,而他的總成績98分。
大家聽到這幾個事例後,腦海中會不會想像出一個書呆子,只會學習的錢學森?那你就想錯了,他日常除了學習以外每個禮拜都會外出到上海東部的蘭心劇場,在那裡面聽上幾個小時的歌劇,陶冶自己的情操。不僅如此,他還參加的學校裡面的管弦樂隊,他的次中音號吹的可以說是爐火純青,得到大家的一致肯定。
到了1932年,那時的淞滬戰爭爆發了,日本的飛機每天都在上海的上空投擲炸彈,使得上海內地橫屍遍野,建築牆體都是斷壁殘垣,更有日本作家曾為當時的中國點評到:中國當時的空軍力量微乎其微,幾乎可以忽略不計。
就這一句話,讓錢學森意識到,天空已經作為世界土地掠奪的另外一片戰場,所以他决定開始把他的專業轉向航空領域,正是由於他的這個決定使得他走向了人生的巔峰。
l人物經歷
1934年,錢學森從國立交通大學畢業,剛好這一年有同時報考了清華大學第七届庚款留美學生,他成為那年唯一一個航空留美學生,之後他又考取了麻省理工學院航空工程學院碩士學位。
到了新的學校以後,錢學森並未就此止步,洋洋得意,而是開始了他漫長的學習之路,他每天從早上8點一直學習到晚上的11點鐘才開始睡覺,這是需要多大的毅力才做得到,
就這樣,他一步步學習,受到很多老師的重視。
後來他又加入了學校的火箭小組,在錢學森還有很多同學的共同努力之下,這個最不被看好的小組成為了當時美國太空探索與火箭研發的先驅,而他自己也成為了這個科研小組的元老。在他二十八歲的時候就成為世界聞名的空氣動力學家。
過了很多年以後,錢學森在一次的會議上說了一件重要的事情——回國。這讓當時美國軍方感到很是吃驚。錢學森曾多次強調:我的事業、我的成就、我的歸宿都在中國。他始終沒有忘記當初進入航空領域的初衷:不被其他國家在中國的空中領域欺負自己的祖國。
在得知1949年新中國成立的消息傳到錢學森的耳中後,他毅然决然的要回國,可是誰能允許自己培養出來的天才跑到對手陣營裏幫助對手來攻打自己呢?美國政府也是百般難為錢學森,不讓他回國,不僅被美國移民局在路上攔截。
還被美國認為他是一個“間諜”,將他軟禁關押了長達半個月之久,再後來錢學森回憶說,當時被關押釋放後,他整整瘦了15斤。雖然是被釋放出來,但是仍然獲得不了人生自由。他不僅受到聯邦調查局的監視,還每個月都要去美國移民局簽到。
在1955年時,在一場中美大使級的會議上,雙方在兩國平民回國的基礎上達成了重要協定——用11名美國俘虜兵換回錢學森,這使得錢學森成功回國,雖然回國是回國了,但是他所有關於科研的資料都被燒毀,防止錢學森帶回中國。
在錢學森回國以後,他立即加入了中國的科研事業之中,當看到中國航空領域還是一片匱乏時,他留下了淚水,他下定决心一定要將中國航空領域給帶動起來。在接下來的幾年裏,他開始撰寫關於航空有關的書籍,開始帶領團隊研製火箭。為了給國家减少壓力,他不僅沒有要高額的薪水,還要求政府將自己的薪水降下來,以便有更多的資金來投入科研事業中。
在錢學森努力拼搏的幾十年裏,中國航空事業蓬勃發展,從一無所有到小有所成再到緊跟其他國家的脚步,從飽受其他國家欺負到與其他國家勢均力敵再到中國成為世界第二大的开发中国家,這跨越式的發展都離不開錢學森衕誌的汗水與付出。
就是這樣的錢學森,當他到了耄耋之年的時候還仍然工作在科研一線。
不過“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在2009年98歲的錢學森於北京去世,這個消息一瞬間就傳遍了全中國,也震驚了很多國家領導人物,而就在當天,北京天降大雪,仿佛老天都看不下去了。國家也為錢學森舉辦了隆重且莊嚴的葬禮:三軍儀仗隊前來抬棺材,國家重要領導人物、各界人士都紛紛來到葬禮現場悼念,還有數十萬羣衆前來為錢學森衕誌送行。這是多麼壯觀的場面,這也可以看出國家對錢學森衕誌的付出與肯定。
l結尾
沒有人生而偉大,沒有人生來就會被別人得到肯定,只有自己有實力才能讓自己的原則與底線得到別人的尊重。錢學森的一生有很多地方值得我們這些後人學習,值得我們效仿。
向錢學森衕誌敬禮。
評論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