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底貴陽三大家族,華家銀子、華家頂子、高家穀子,一個比一個牛

甘肃 114℃ 0
摘要:對於貴陽來說,也算得上歷史名城,據說春秋時期的貴陽便屬夜郎國屬地。而且貴陽向來有“金築”之稱,因盛產竹子,善作“築”樂器得名。在清末民國之清,貴陽還曾出現了著名的“貴陽三大家族”,這三戶人家,一個比一個牛,所謂華家的銀子,唐家的頂子,高家的穀子,說的就是這三大家族了。當然,若將華家全族發展,人物傳記一一描述有點累贅。這就是貴陽三大家族的過去與現在,昔日如此之全盛,至今日之寥落。

對於貴陽來說,也算得上歷史名城,據說春秋時期的貴陽便屬夜郎國屬地。而且貴陽向來有“金築”之稱,因盛產竹子,善作“築”樂器得名。在清末民國之清,貴陽還曾出現了著名的“貴陽三大家族”,這三戶人家,一個比一個牛,所謂華家的銀子,唐家的頂子,高家的穀子,說的就是這三大家族了。

華家代表人物華之鴻,經商不忘教育,最終卻看破紅塵,皈依佛門

貴陽三大家族之首當屬華家,因為今天赫赫有名的茅臺酒便出自於他們家。當然,若將華家全族發展,人物傳記一一描述有點累贅。但可以從代表人物華之鴻來講起,關於華家的榮耀、發展走向以及最終結局,都在他身上有所體現。

從史料記載可以看出,華之鴻從政期間的業績一般,相反退出政界之後,他的事業才呈現出蒸蒸日上之象。

當時,華之鴻從政界抽身之後最早創辦了文通書局。據說總投入約20萬兩白銀,印刷機器都來自於日本。這在當時的貴陽絕對稱得上頭一份的先進了,家裡有錢好辦事真的一點也不假。

很快,文通書局便擴大了規模,圖書部成立之後,北京、上海等一線都市的圖書、儀器等都源源不斷的通過文通書局出現在川貴等地。規模之大,速度之快是有目共睹的。

華之鴻在經營著書局的同時,還投資創辦了酒廠,也就是茅臺酒廠的前身:成義酒廠。眾所周知,當年茅臺酒是三分天下的,但華之鴻的戰畧眼光之高就在於是他推動了其他酒家的運作,從而才成就了茅臺酒的出名。

1915年,茅臺酒走出了國門,在巴拿馬的萬國博覽會上,一舉成名,從而讓世人知道了中國茅臺酒,知道了貴陽這個中國小城市。

華之鴻不只是經商頭腦好,同時還是個胸有大格局的人物。他非常清醒地看到了當時社會發展的走向問題,從而出資興學,辦報,讓文化實業在貴陽之地發展、振興。

在此不得不提一下華家的“大覺精舍”,這是華之鴻當年修建的,其占地面積約五千平米之蕊,最高閣樓為25米。

不過,當時受時代發展的影響,軍閥混戰,華之鴻“平素自奉極薄而性好施與”而惹禍上身。很快自己發展的實業經濟被打壓、關閉,這讓華之鴻大為失望。

也正是在這樣的前提下,自晚年時的華之鴻已經對現實不抱希望了,他毅然皈依佛門,終日與佛相伴。大覺精舍便是最佳的理佛之地,用來放佛經,講佛論道,放佛書,開僧舍等等。一直到華之鴻去世,他的佛舍就變成了後來的貴陽職工高職。好在隨著時代的發展,現在大覺精舍已經是貴陽文物保護單位了。

唐家清雲直上,後代子孫高官厚實祿直到民國,可惜唐家公館今已衰敗

如果說華家銀子多來自於經商,那就不得不說一個官運亨通的家族:唐家。人家唐家經商能力一般,可為官卻青雲直上。這就是不同人不同命運的說法吧,各精一道。

唐家也是官宦世家,最早的從官記錄似乎是起於清朝嘉慶年間的。唐家前輩唐源准當年憑著自己的學問出道,成為嘉慶朝的舉人,一點一點積累,最終做到了欽州知州的位子。

有了唐源准在前開山拓路,他的兒子為官就方便多了。唐樹義在父親唐源准之後,很快就成了唐家光宗耀祖的人物:官至湖北布政使。最為重要的一點,當年唐樹義的兒女親家就是張之洞。

不管是出於唐家人自己的能力,還是朝內名臣的提攜,反正到了唐家孫輩唐炯時,他就是雲南巡撫了。俗語說青出於藍,很快,唐炯的後代以更加奪目的姿態出現在世人面前:唐爾錕於民國時期任貴州護軍使,他的弟弟唐爾鏞為北洋教育司司長,三弟爾銅為中國銀行總行長,四弟唐爾銘是任安順專員。

看看,滿門清一水的高官,難怪人家都說唐家“頂子”多,這官帽一頂比一頂大,一頂比一頂高呀。

雖然唐家世代為官,也沒忘記涉足商業,當年就與華之鴻一起辦過《黔報》,還自己開創了“同濟堂”的藥店。與此同時,唐家興辦私塾,只是比起華之鴻,唐家在文化產業上的名聲被官聲蓋過去了。

那唐家的公館在哪裡呢?其實除了人們都知道的唐公館,據說座落於貴陽烏當區水田鎮竹林村的蔡家寨成山別院才是唐家老屋。所以只要到蔡家寨打聽一下,沒有人不知道成山別院的。

但世人皆知,中國曾經歷了一場文化大革命的運動。因為這場運動,很多被稱之為文物的組織受到了損毀。唐家因其出身,也不能倖免。

所以,如今再走近成山別院,已經完全沒辦法從中看出昔日唐家之顯赫了。那所年久失修的老房子已經處於搖搖欲墜之間,雖然門前被立上了“市級文物保護單位”的牌子,可唐家的成山別院還是衰敗不堪。

高家的顯赫,石板鋪出貴陽第一街,高家名氣有多響,花園就有多大

所謂民以食為天,不論你做多大官,掙多少錢,沒有飯吃那都不現實。大概正是因為瞭解了這一現實,所以貴陽高家便走了與眾不同的發家之路:置辦田產。

傳說高家於清朝嘉慶年間為官,雖然只是個小官,但卻積攢了不少的積蓄。按著當時時代的潮流走向,高家開始置辦田產了。據說只是北衙十三寨一處,高家一年就可以收20萬斤的穀子。

這是個什麼概念?反正以當時那個畝產出量不足百斤的時代,高家這些收入至少是整二十萬畝的數量了。

不過,翻閱史料時可以發現,這些田地其實並不全是由嘉慶年間開始積累的。高家祖上高廷瑤最早在乾隆時期就中了舉人,雖然官位不高,但很是清名。

但按高廷瑤這樣的清名個性,想要積下如此家底不太現實。資料顯示其祖輩早年囤田於北衙,一心一意打理農業已經有百年之餘。這也就說明,高家的田產應該是來自祖上一代又一代的積累,而非高廷瑤創造。

後來,因為高家小官不斷發展,置辦的田產也就越來越多了,在定番、廣順等地也都出現了高家的地盤。

高家人後來富到什麼程度呢?當年的時代特性人們都懂得,到處都是土,哪怕是有錢人家。可高家硬是用石板鋪出了一條路,這就是現在貴陽著名的文筆街石板街道。

以高家當時的經濟實力,修房子、修路完全就是小事一樁,據說文筆街兩側的樓宇全是高家的,大石板路,大高樓,這就是自己家造了一個都市的樣子,絕對的壕呀。

高家花園究竟有多大?以今天文筆街的面積來看,從北面的忠烈街到東面的鄔家巷,再至西邊的文明路,這中間全都是高家花園的面積。高家花園佔據文筆街六個門牌號碼,開三門對外,總面積約為三萬平米。如此之面積,是我們這種人小物想也不敢想的。

有人問了:樹大招風,高家在後來的運動中怎麼沒受損毀?嗯,這是高家又一次高屋建瓴的操作,當時高家後代投身於革命,從而沒受到波及,是不是奇迹?

也正是因為如此,現在的高家花園不只是文物,還是貴州省工委舊址。這在革命史上是具有一定意義的。據說早在革命時期,高家花園的藏書樓便是地下黨的活動地。一些重要的機密檔案以及宣傳品,都存在那裡。

這就是貴陽三大家族的過去與現在,昔日如此之全盛,至今日之寥落。讓人歎息的同時也證明一個道理:再盛大的家族也不可能永固。時代變化註定要改變不同家族的命運,天底之下何曾有永恒不變之說呢。

評論留言

  • 熱心網友
    暫時沒有留言

我要留言

◎歡迎參與討論,請在這裡發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觀點。【所有評論需要人工稽核後才能顯示,請勿發佈垃圾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