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嗨!您,讓開,這邊拍視頻呢。”一個衣著靚麗的女孩,站在什刹海邊北官房胡同拐角處,朝路過的行人喊話。行人看了看她,只能扭頭離開。
原本通行的道路,卻因為拍視頻,而被短暫“徵用”。是女孩打擾了行人,還是行人打擾了女孩?
作為歷史文化名城,北京有很多“網紅打卡地”。記者走訪了這些地點發現,“打卡”似乎成了打擾的藉口,正在顛覆網紅地點高山族的正常生活。
東交民巷,有人為拍婚紗照走到馬路中間。
▍什刹海
早晨6點“第一撥就來了”
拍視頻的女孩在胡同裏來回走了幾個猫步,身後兩個同伴,蹲著用相機拍攝。在得到盡顯長腿的視頻後,他們滿意地離開,尋找下一個打卡地。
北官房胡同緊挨著銀錠橋,而銀錠橋連接著什刹海的前海和後海。無論是北京市民還是外地遊客都知道,這一塊地方,幾乎是北京最早的網紅打卡地之一。
端午節假期,天空透明度不是很高,站在銀錠橋上,沒辦法看到西山。但這不妨礙遊人們擠在橋上,拿著各式設備一通拍。曾經,遊人們還只是拍照片,現在隨著短視頻的流行,越來越多的人邊走邊拍,橋上越發擁擠。
沿著什刹海,都是商鋪、酒吧、餐館,顧客盈門。往胡同深處走清靜一些,胡同的牆壁上,能很清楚地看到什刹海街道設定的文明旅遊提示,其中一條就是“私人住宅勿打擾”。除了官方給出的提示,四合院院門上還有自製的告示,比如“非請勿入”“謝絕參觀”“私宅勿擾”等等。這已經不是新鮮事,但告示有時候也起不了作用。
“有進來的,怎麼沒有啊?文明的人,擋得住。不文明的人,你擋不住。”坐在自家院子門口,手拿一份報紙的劉大爺說,“我這一是看報紙,一是擋著點兒人,不然說不定就進院裡,哢哢拍起來了。”
生在南官房胡同,長在什刹海邊,劉大爺眼看著人來人往。“自打酒吧開起來,這邊人就多了。”在他眼裡,胡同就是老北京的居民區,院子裡頭是自己的家,院子外面是遛彎閒逛的地方。但隨著打卡人群的增多,家周圍的狀況慢慢變了。“最早的一撥是早晨6點,看完升旗就來了。”劉大爺指著路過的旅遊團,“我問過,主要是因為這邊不要門票啊,也算一個景點。”
旅遊團一來,基本上就別想睡了。劉大爺倒是習慣了早起,但小孫女剛剛兩歲多,不想早起。這幾年,為了避免遊客擾民,街道給胡同裏增添了很多告示。但還是擋不住源源不斷的打擾。“人太多了,總有一兩個不守規矩闖進門的。”劉大爺不明白什麼叫“打卡”,但他說,遊客大部分是走馬觀花,拍幾張照就走,“有幾個想瞭解胡同究竟怎麼回事?要想聊幾句胡同歷史,我還真樂意聊聊。”
▍鼓樓、東交民巷
為拍照片遊客站到路中間
什刹海東邊不遠就是鼓樓,鼓樓南門的三岔路口,又是一個打卡聖地。不大的路口,三個方向湧來的公交車、小轎車、電動車、自行車,川流不息。即便這樣,打卡人群的熱情,也絲毫不减退。
如今,大家似乎不再鍾情於拍鼓樓本身,而是喜歡跟路牌合影。一個鼓樓西大街的路牌,不斷有人抱著合影,因為人太多,甚至要排隊。鼓樓東大街那塊路牌,當然也不例外。因為路牌就立在人行道最外側,所以想拍清楚路牌,拍攝者就不斷往路中間靠。拍著拍著,就站到非機動車道與機動車道交界線上去了。來往的車輛,只能不斷避讓。順暢的交通秩序,一點點被打卡人群擠得七零八落。有時候,打卡人太過專注,或蹲著,或撅著,或擰著,完全不顧身後的狀況。正常騎行的市民,只能等他們拍完,再搖搖頭,繼續通過。
還有遊客拍起了公交車,他們擠在鼓樓南側,等著107路電車,在鼓樓面前轉彎駛過來,抓拍一段視頻或者照片。原來,民謠歌手趙雷在《鼓樓》裏有一句詞“當107路再次經過,時間是帶走青春的電車”。所以,總有歌迷到這裡來,打卡107路,感覺一下自己的青春,有沒有被帶走。
打卡影響交通秩序的事情,還發生在東交民巷。這條全長1552米的街巷,在歷史上有其獨特的烙印。如今,它早就成了婚紗攝影和網紅打卡的聚集地。
“來,緩緩走過來啊。”攝影師在路南側指揮,一對新人手挽手,微笑著從路北側,款款走來。大概是畫面略有瑕疵,攝影師搖搖頭,又讓兩人退回去,再重新穿一次馬路。這不是人行橫道,更不是封閉路段。機動車正常通行,婚紗攝影見縫插針。
如此場景,從東交民巷東頭到西頭,每隔十幾米便會遇到。尤其在正金銀行舊址、法國郵政局舊址、聖彌厄爾教堂等最紅的地點,更是紮堆出現。
喜歡拍攝橫穿馬路畫面的,還有成群結隊而來的小姐姐們。依偎在雕花磚牆邊,來一張面朝斜上四十五度的照片,已經無法滿足她們追求構圖的創作者之心。左右看看,沒有來車,她們就像行走在時裝周T臺上的糢特,踮起步子,美美地走向鏡頭。她們通常三五成群,一個人一個人地走,一個點一個點地拍。有一群小姐姐,拍了一個多小時,也沒拍盡興,還在不斷嘗試著新的創作思路。
東交民巷的狀況,已經被媒體曝光過多次,但打卡拍照的現象依舊普遍。
美克洞學館內一處打卡點。
▍美克洞學館
網紅打卡顛覆了建築内容
原朝陽門百腦匯改造而成的美克洞學館,是新晋崛起的打卡地。這個外觀純白色的奇特建築,實際上是家居館。但熱情的打卡人群,生生顛覆了它的内容,把它變成了“攝影棚”。因天氣悶熱,這幾天到美克洞學館門前廣場打卡的人很少。拎包而來、現場換裝的拍攝者沒有出現。而在建築內部,打卡人群,則隨處可見。
作為一個商場,客流量是賴以生存的根本,人多自然是好事。但美克洞學館對待打卡人群,經歷過“掙扎”。開業初期,只有每週一週二,允許打卡拍照。現在,可以隨時進店用手機拍攝了,但用相機拍攝依然需要預約。“打卡的人太多,顧客投訴了。”一個工作人員站在打卡人群旁邊,監督著打卡秩序,“我們畢竟是商場,需要照顧進店購物顧客的情緒。”
另一個被顛覆了内容的建築是福綏境大樓。西城區宮門口三條的這棟建築,建成於1958年,八層帶電梯,是當時的地標。在短視頻平臺上,福綏境大樓和“詭異”“驚悚”“探險”等關鍵字聯系在一起。拍攝者特意選在夜裡探訪大樓,用晃動的鏡頭和顫抖的配音,來調動緊張的情緒。
“這樓的牆體特別厚,有一米多吧。”坐在樓下的老薑,用手比畫著,“牆體厚,透光不好,隔熱就特別好,所以大夏天,進裡頭也是涼颼颼的。”他說,夜裡盡是來練膽的年輕人,“這樓裏本來就人少,他們一出來嚇著住戶,自己也嚇一跳。”
在探訪的幾處打卡地,相對最和諧的是西便門外大街10號院。這裡是上世紀90年代情景喜劇《我愛我家》的取景地之一。11門二樓的一個陽臺,就是電視劇裏為老傅一家取用的外景。在短視頻平臺上,有幾個探訪此地的播主,但都最多走進樓道,止步於門外。拍攝者將現實與劇情分得很開。社區保安說,時至今日,依然有劇迷前來打卡。“時不時會有人過來拍照,也就拍張照就走了,不去打擾人家。”
(記者孫毅)
來源:北京晚報
評論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