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沒有發現,不少商場的主力店都換了一茬,變得高大上了?
所謂主力店,就是商場一層的招牌門店,主力店往往代表著一個商場的形象和定位。小編最近逛街時發現,以前,商場的主力店一水是美特斯邦威、H&M和ZARA,如今很多都不見了,取而代之的是Gucci、卡地亞這樣的奢侈品門店。
到底是商場高級了,還是我們的錢包鼓了呢?
西單大悅城入口處的兩個鋪位最近就被圍擋遮起來了,其中一家顯示為Gucci門店。上周,我們的小編也報導了王府中環一層的珠寶品牌潘朵拉換成了卡地亞。
西單大悅城主力店已換成了Gucci
王府中環主力店陞級為卡地亞
同樣是在王府井商圈的北京apm,雖然它的定位和王府中環完全不同,但最近對臨街店鋪也進行了新一輪調整,其中在一層引入了蘭蔻、BURBERRY、二手奢侈品集合店喜出LUXE等奢侈品品牌。
翠微百貨翠微店入口的主力店也多了很多高大上的新面孔,比如奢侈品集合店IN SPACE,其中包括FENDI、PRADA、VALENTINO、BURBERRY、KENZO等十多個國際品牌。
三裡屯太古裏的奢侈品牌比重也在不斷增加
北京的商場這是都向SKP看齊了嗎?
對於商場集中引入奢侈品主力店的現象,一商場招商人士一語道出秘密:奢侈品的進駐能帶動商場整體環境和消費的陞級,從而提升商場品質和客單價。此外,引入客單價更高的品牌,也有助於提升商場的租金收入。
就像人都希望擁有奢侈品一樣,商場也有高端奢侈夢,疫情在無形中成了催化劑。
貝恩發佈的中國奢侈品市場研究報告《2020年中國奢侈品市場:勢不可擋》顯示,2020年,在全球奢侈品市場萎縮23%的情况下,中國境內奢侈品消費卻逆勢上揚48%,達到3460億元。預計到2025年,中國奢侈品規模將佔據全球奢侈品市場40%的份額,成為最大的消費市場。
正因為中國奢侈品消費潜力巨大,奢侈品牌也願意加快在中國的佈局。
以Moncler為例,2020年其銷售額同比下降了11%,但在下半年已顯示出逐步復蘇的迹象,四季度銷售額實現同比增長8%,這很大程度上歸功於中國市場的銷售額飆升。
Moncler首席運營官羅伯托·埃格斯對接下來品牌在中國的發展也顯示出了極强的信心,他認為,中國市場在2021年2月的銷售額好於預期,並實現三位數增長。未來,品牌將繼續擴大在中國的業務,推出專門網站、在重要位置的商場開設快閃店等,並計畫於2021年在亞太地區再開設8家新店。
反過來,奢侈品的入駐對商場的帶動作用也很明顯。2020年,由於疫情,國內大部分商場營收和淨利潤都出現下滑,只有為數不多的高端商場實現逆增長,其中,以北京SKP為代表,去年該商場實現收入177億元,問鼎全球“店王”。
世邦魏理仕華北區研究部首長孫祖天指出,時尚消費偏好和理念更新反覆運算迅速。在實現消費陞級的大背景之下,消費者接觸到的商品越來越多,對國外輕奢時尚品牌逐步有了更多瞭解和喜好。
短期看,疫情對國外旅遊的影響也促進奢侈品、輕奢消費回流,帶來市場短期爆發式的增長。這些因素都促進了更多國外輕奢品牌在中國市場的佈局擴張。
不過,並不是所有商場都能招來奢侈品牌,也不是所有商場都適合奢侈品牌。
有商場招商人士透露,奢侈品牌對商場的調性要求非常高。如今大部分購物中心都以體驗、玩樂、餐飲、潮牌為主,客群消費水準達不到奢侈品的細分人群。
孫祖天同樣表示,奢侈品牌的選址門檻是極高的,在北京這樣的一線都市,也僅限於覈心商圈少數成熟、體量較大的高端項目。輕奢品牌選址範圍相對廣一些,但對項目區位、客群定位、硬體設施和運營經驗也都有較高的要求。
還有一點也是奢侈品牌很看重的,那就是業主的資金實力。從開業前的選址籌備到裝修等環節,品牌都需要業主給予大力支持,特別是一些奢侈品牌的首店,如果它們决定進駐一家商場,對業主資金實力要求會很高,有時甚至還需要獲得當地政府的配合。
“商場之所以願意引入奢侈品,究其根本是為了拉高客單價。”萬商俱樂部創始人楊澤軒表示,商場的面積有限,客流也有限,想要實現更高的營業額,只有向高客單價的品類和業態入手。
當商場發展到成熟階段,往高客單價方向發展就成為必然。這個過程在商場主力門店的變遷上足見一二,這就是為什麼很多商場的主力店從快時尚換成了輕奢、奢侈品和汽車。
- END -
劉卓瀾/文
劉卓瀾藺雨葳/攝
部分圖片來源:北京SKP官方微博
評論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