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4年前,中國河北省唐山市經歷了一次史無前例的災難,一場7.8級的地震,在23秒的時間內,造成我國人民242769人死亡,164851人重傷,給無數家庭帶來了滅頂之災。有關專家稱,唐山大地震的威力堪比400顆核彈同時引爆,北京的天安門梁柱都嘎嘎作響,即使寧夏、內蒙古、甚至黑龍江的人民都感到了搖晃。然而,距離地震中心不遠的一座陵墓卻安然無事,這是為何?
清東陵位於河北省唐山市,距離北京125公里,占地80平方公里,是中國現存規模最大的帝王陵墓建築群。從1661年開始,清東陵歷時247年才修建完成,建築群包括217座宮殿牌樓,體系完整,佈局合理,不但體現著皇家的威嚴,還依山傍水,與周圍的風景完美結合在一起。葬在清東陵的5比特皇帝、15比特皇后以及其餘的妃嬪、阿哥、公主等161人,共同鎮守著清王朝的氣運。
不過,清東陵的建造卻飽含辛酸,咸豐皇帝也曾將陵址選在東陵界內的平安峪,可是在1859年剛準備建造的時候,第二次鴉片戰爭爆發了,歷經7年才修建完成。此外,由於清廷戰敗,賠了一大筆銀子,國庫已經沒有多餘的錢財修建陵墓,於是整個定陵(咸豐皇帝的陵墓)採用的資料都是寶華峪道光帝弃陵的舊料,建築質量與之前相比,差的不是一點半點。
事實上,同治皇帝的“惠陵”也遭遇了相似情况,由於時間倉促,惠陵在短短3年之內便修建完成,可是僅僅過了21年,惠陵隆恩殿的大木構件就發現多處傷折、糟朽現象,最後不得已又拆掉重建。然而,整個清東陵範圍內的所有宮殿卻都沒有受到唐山大地震的影響,就連質量如此不堪的定陵、惠陵也是一樣,它們倚仗的無非是一種特殊結構——卯榫。
卯榫是中國木質古建築常用的結構,凸出部分叫榫(或叫榫頭);凹進部分叫卯(或叫榫眼、榫槽),是用來代替釘子,加固物件的巧妙設計,體現出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和結晶。卯榫的優勢有5個,第一,穩定,榫卯結構可有效地限制木件之間向各個方向的扭動,這是鐵釘做不到的,第二,耐用。金屬容易銹蝕或氧化,而榫卯建築即使歷經百年,木質依然堅硬如初。
第三,品質高,能够使用榫卯打造的建築,必須有較高的硬度,首先保證了材質。第四,藝術,榫卯工藝順應自然規律,將物性與人的巧思、匠心完美地融合在一起,以達到“天工”與“人工”渾然一體的境界,從而產生和諧之美。第五,容易運輸和維修,榫卯的每一個構件都是獨立存在的,便於折開和維修。囙此,清東陵之所以能倖免於難,其實與老祖宗的智慧有關。
評論留言